春去夏来,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巍巍青龙山绿意盎然,延绵环抱着欣欣向荣的金海湖新区工业园。走进园区,随处可见企业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我们有职工多名,生产的锂电池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非洲。”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张力中告诉记者,公司已建成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新能源锂二次电池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0万只以上。
忆往昔,枯草荒坡无人问津。看今朝,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十年前,该工业园区所在地还是一片荒芜。现在,金海湖新区坚持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区位、生态、能源等优势,大力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培育新兴产业。目前,新区已入驻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科技企业90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解决当地群众就业近人。
在黔西市黔希煤化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监控大厅随时有人通过大屏幕监测各生产现场、分析数据。“为打破产品单一不利于公司发展的‘瓶颈’,我们在延伸产业链上做了大量工作。”公司党群部部长蒲鉴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公司积极筹划建设5万吨碳酸二甲酯、30万吨甲醇、20万吨双氧水等项目,5万吨碳酸二甲酯和30万吨甲醇项目已完成项目备案,正紧锣密鼓推进建设。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毕节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本持平。尤其是年,面对突发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下降11.5%的不利形势下逐步企稳回升,扭负为正,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3.2%,稳住了工业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工业不断提质增效的同时,毕节生态建设亦稳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乌蒙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群众生活日新月异。
金沙县岚头镇三桥社区,多亩规模化管理的森林郁郁葱葱,生态茶产业、林下种养殖产业方兴未艾。上世纪末,为促进经济发展,该镇建有铁矿厂,大面积挖矿导致山间沟壑纵横,对生态破坏很大。步入新世纪,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当地开始组织群众植树复绿,把曾经尘土漫天的山野变成了如今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
“以前我们村满山都是黄土和杂草,后来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精品水果、茶产业,不仅生态得到极大改善,而且村美民富。”追昔抚今,岚头镇茅岗村老村主任付德一感慨万千。
初夏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漫山遍野的林海环绕着青瓦白墙的美丽村庄,宽阔的硬化路进村入户,群众生活甜如蜜。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以“苦甲天下”闻名,群众过着“家家断炊、衣不遮体”的日子。
为了生存,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日复一日种树,把30多个尘土飞扬、泥石流横行的山头变得生机勃勃。生态环境改善了,自然灾害减少了,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年,该村0亩林地进入国储林项目,全村共获得补贴.8万元。村民马金学家一下进账7万多元,“对比以前的苦日子,现在是真的幸福!”
如今,海雀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规划发展中药材亩、食用菌亩、矮化苹果亩,生态产业风生水起,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村里90多户人家买了轿车。
生态建设成果硕,万水千山披绿装。
坐拥良好生态资源,毕节充分依托广阔的林下空间、良好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竹荪、天麻、冬荪等林下种植养殖业,基本形成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支撑的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过去一年,毕节完成刺梨种植50万亩、皂角50万亩、核桃提质改良60万亩。全市产皂角刺70.3吨、皂荚63.96吨,生产加工皂角精吨,产值达4.19亿元。
为激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毕节还培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家,其中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家庭林场34家、专业大户户、林业企业家。截至目前,该市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28万亩,产值达40.85亿元,带动农村人口35.41万人增收。(记者汪瑞梁)
本文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