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他发出“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的呐喊;立于磅礴乌蒙山深处,他用年轻的生命点燃了红色黔西北的星星之火。跨越86年的时空,他心中的“草原”如今春风吹又生,他坚守的革命信仰依然闪耀在新长征路上,引领后辈接续奋斗、凯歌前行。
林青像新华社发
“草原青年草原青年努力努力,光明在前光明在前向前进向前进……”毕节山城南山之上,一段清唱与一位老艺术家伏案疾书的背影交相辉映。
这位老艺术家正是毕节市戏剧与曲艺家协会主席张维柱。最近,他应邀为当地一所小学修改剧本,再塑革命烈士林青可歌可泣的奋斗人生,以此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
张维柱
“林青把他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革命给了党。在我的心中,他不仅是一个革命者,他还是一位艺术家。”提到林青,张维柱句句慷慨激昂。从事话剧创作30多年来,他驾驭过不少关于林青的作品。“我们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林青,用文化的手段来提炼精神,要呼唤的就是更加重视文化,让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张维柱说。
林青,一个朝气蓬勃的名字。他的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我们找到了藏身于毕节市老城区司法路上的林青纪念馆。三层框架木瓦结构的古风建筑安静典雅,门上写着:任把丹心扬马列,拼将热血写春秋。院内,一尊林青汉白玉雕像凛然耸立目光如炬。穿过庭院步入展厅,馆长胡妍娟开始讲述林青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林青纪念馆内
年前,他出生在毕节城南百花山下的一个贫苦挑夫家,初名李远方。13岁起,在一商行打杂,受尽老板打骂。15岁时,到重庆加入了一家进步剧团,在那里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年3月31日,重庆发生“三三一惨案”,他在参加群众集会时被捕。出狱后更名李肃如,进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年,林青来到上海,和同乡缪正元等人成立了“朝阳音乐社”“觉人书社”,宣传革命思想。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名为林青。
林青塑像
年,一·二八事变后,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年秋,上海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下,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林青决定返回家乡闹革命。
在毕节,林青、缪正元团结青年教师秦天真等人成立了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毕节县立女子小学(今毕节二小)为基地,通过文艺研究、话剧演出、歌咏、绘画等形式,宣传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他们演出了《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火的跳舞》《最后一吻》等进步剧目,受到热烈欢迎。大部分观众是来看热闹的,但也在过程当中有所感悟,革命的火种开始慢慢地点燃。”胡妍娟激动地说。
年1月的一天夜里,毕节孔庙烛光闪烁,迎着凛冽的寒风,林青、缪正元、秦天真三人共同创建了中共贵州省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毕节党支部。
随后,毕节党支部领导的进步运动此起彼伏,《国际歌》《马赛曲》《伏尔加河船夫曲》等革命旋律一度传唱,“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誓死不当亡国奴!”等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农村地区也响起了宣传革命思想的山歌调。一时间,整个黔西北要隘毕节,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革命烈火越烧越旺,甚至蔓延到了云南、四川。
林青纪念馆内情景模拟
年7月,林青和省工委委员刘茂隆等人不幸被捕。狱中,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利诱和残酷的严刑拷打,林青坚贞不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9月11号,林青英勇就义,年仅24岁。
英雄虽逝,浩气长存。
“歌咏不唱靡靡之音,演戏要演有进步意义的剧,绘画要绘刚强的人。”林青当年立下的社训依然铿锵有力。
“草原青年草原青年努力努力,光明在前光明在前向前进向前进。”他们谱写的《草原青年之歌》仍悠悠回荡在黔西北上空。
张维柱将其中故事写成了《草原艺术社》《乌蒙星火》等剧目,由本土演员倾情演绎,在毕节大剧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地展演。张维柱说,演员们还到草原艺术研究社当年开展活动的陕西会馆去排练,用艺术致敬烈士,不尽的哀思和传承蕴含其中。
《乌蒙星火》截图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顾行在年版的话剧《草原艺术社》中,反串出演男主角,第一次接触表演,遇到哭戏她一直哭不出来,老师们便向她讲述林青牺牲的场景,顾行顿时泪崩。从那以后,林青坚毅的革命形象就高高树立在她心中。
顾行正在上课
现在,顾行已经到赫章县哲庄镇中心小学当实习教师,教学过程中,她也会给孩子们提及林青,这个名字引领着她,将青春热血播撒在基层教育的土地上。“林青为了革命牺牲了小我,让我特别感动。想到有他这么一个人,心中就会有一股力量。”顾行说。
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
而在顾行的母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每逢林青烈士牺牲纪念日,师生们还会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等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在学校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内,师生创作的连环画《林青——远方的故事》、场景画《狱中党课》《乌蒙星火》等大量艺术作品正将林青的故事娓娓道来。
(贵州综合广播陈思思朱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