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田野上,均匀排列的喷管设施正在作业,随着喷头缓缓旋转,喷出的水均匀地洒向四周,得到滋养的香葱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看着长势喜人的香葱,在地里除草的群众一个个喜笑颜开,十分卖力。
日前,记者走进赫章县妈姑镇海子村,香葱基地里一片繁忙。
在坝子里铺展开来的亩香葱基地,为人口不足千人的海子村老百姓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和增收渠道。
妈姑镇分管农业的党委委员邓道明说,发展香葱种植,需要地平,土好,水足,这三点,海子村恰好满足。基于这个先天优势,妈姑镇顺势而为,香葱产业应运而生。
香葱一年可以种3茬,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强,这也是海子村选择它的一大原因。
户人的海子村,虽然现在只有1户2人未脱贫,但有人外出务工。为了让已经脱贫的11户57人不返贫、不能出门的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妈姑镇党委政府综合研判后,引进贵州盎然科技助农有限公司到海子村发展香葱种植。
去年12月份,在镇村干部的积极协调下,贵州盎然科技助农有限公司以一亩元的价格给50户村民流转了亩土地,经过安装喷灌设施、犁地等前期准备后,今年4月中旬,从黔西县金碧镇运来的第一批香葱落地生根。
经过精心管护,香葱愈发葱茏,处在海子村中心地带的坝子逐渐蜕变成希望的田野,托起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梦。
妈姑镇海子村香葱基地一角
“在基地打工,每个月有三四千块钱的工资,送娃娃读书不愁了,生活压力减轻了很多。”正在香葱基地除草的丁芬笑着说。因为3个娃娃读书开销大,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丁芬一家去年才脱贫。如今通过在香葱基地就业,贫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让她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
和丁芬一样感觉生活充满希望的,还有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如今在香葱基地当管理员的杨明朝。
“从今年3月份开始在基地当管理员,每个月有元的固定工资,还能照顾到家庭,很不错。”在家门口就业还能领到这么多工资,杨明朝很满意。
海子村第一书记王健说,海子村的香葱基地面积虽然不太大,但由于用工量大,已经解决了多人的就业,带动老百姓增收的效果很明显,种香葱的时候,公司发给老百姓的工资就有4.5万元,6月底支付给老百姓的工资有5万多。
产业不在大小,主要是要因地制宜,能实实在在带动老百姓就业增收。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能发展多少就发展多少是妈姑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遵循的原则之一。
因地制宜调结构,产业之花遍地开。与海子村毗邻的九股村,亩红花正在拔节生长。
因为是第一年栽种,九股村的第一书记况军隔三岔五就抽空到地里查看红花的长势和是否遭受病虫害,偶尔还和老百姓再算一下收入账,共同期盼丰收。
因为看到往年可乐乡种红花效果很好,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九股村引进赫章县山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土地试种红花,同时鼓励老百姓自己种植。
据况军介绍,红花是一种中药材,经济价值来源于它的花和籽,6斤鲜花可以晒1斤干花,正常情况下一亩地除了有25至30公斤干花的收成,还有公斤至公斤的红花籽,现在每斤干花的市场价在70至90元之间,每斤籽1元,算下来一亩红花产生的价值比种植传统玉米划算得太多。
妈姑镇九股村第一书记况军查看红花长势
经济账算起来很可观,但种得出来是前提,卖得出去是关键。这是老百姓的顾虑所在,也是农业部门致力解决的问题。
为确保红花种出来卖得出去,在红花还未下种之前,县农业农村局就找到了红花收购公司对接销售事宜。经过洽谈,双方达成协议:一亩地元的种子钱各付一半,收成后公司以30元一公斤的价格保底收购,市场价高于这个价就按市场价回收。
为了调动合作社和老百姓种植红花的积极性,除了做好产销对接,县农业农村局还每亩补助元给公司和自行种植的老百姓。
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和鼓励下,九股村的亩红花90%是合作社种植的,10%是老百姓自己种植的。
“由合作社种植,你们除了得土地流转费,还有务工收入,不管怎样算都比种苞谷的收入多。如果自己种收入会更高,不信你们等着看今年的收成。”遇到几个正在路边看红花长势的老百姓,况军见缝插针和他们聊起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好处。
要让老百姓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除了需要示范带动,还需要时间。基于此,妈姑镇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引进龙头企业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同时,也充分尊重老百姓的种植习惯和意愿,积极引导他们在马铃薯地里和黄豆地里套种葵花,提升土地产值。
况军介绍,为了鼓励老百姓套种葵花,种子由政府提供,种下去验收合格后每亩还有元的补助。
“一亩马铃薯的产量大概在公斤左右,套种的葵花的产量大概有公斤,加上补助,每亩地的产值在元左右。”站在九股村乐坪组的马铃薯套种葵花的示范基地里,况军算起了收入账。
今年,妈姑全镇种了马铃薯.05亩、豆类3亩,有亩套种了葵花。
马铃薯,是妈姑镇种植业中面积最大的产业。在马铃薯产业线中穿插的,还有花椒、半夏、辣椒等产业。
在九股村黑泥组年冬天就种下去的0亩花椒地里,今年试种的50亩半夏价值不容小觑。
“一亩半夏的投资在1万元左右,管理得好一亩可以有2万元的收入。一亩半夏从翻地、栽种到挖,需要50个人工,亩产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况军说,花椒明年就可以结籽,如果今年试种半夏成功,明天准备套种亩,让土地价值翻倍、百姓快速致富。
试种是保险起见,一旦成功,就有了大干一场的底气了。平原村的袁华就是这样。
去年,在政府的引导下,身为赫章县华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的袁华养羊的同时,在之前种植蔬菜的地里试种了50亩高山红辣王。
妈姑镇平原村千亩连片辣椒基地一角
“保险和薄膜都是政府买的,地也是政府出钱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袁华信心满满。
平原村平均海拔0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正好适合高山红辣王生长,袁华因此获得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好收成。
“50亩高山红辣王卖了16万多,赚了10来万。”试种成功赚了一笔的同时,袁华还认识了两个来自瓮安和纳雍的辣椒收购商,为今年平原村大规模种植辣椒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袁华和两个辣椒收购商合伙,在平原村、九股村、龙井村流转了1亩地种辣椒,在壮大产业的同时,带动三个村的老百姓就业增收。这几个月来,基本固定在辣椒基地务工的老百姓有个,其中70%是贫困户。
产业覆盖广,百姓俱欢颜。
“有土地流转费,在里面务工还有70元一天,补种辣椒都是用机器,腰都不用弯,不累,很划算。”
“有产业我们才有活路做,才有钱赚,我们巴不得多有点产业。”
……
辣椒基地里,正在补种辣椒的老百姓们你一言我一句,说出了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渴望。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长久之计。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妈姑镇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全镇种植马铃薯.05亩,辣椒3亩,中药材4亩(其中魔芋0亩,半夏亩,前胡亩,红花3亩),青贮玉米3亩,老百姓自种牧草养畜亩,葵花亩,帝王李亩,豆类3亩,蔬菜亩,香葱亩。
“有了这些产业的支撑,我们一定能够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妈姑镇党委书记詹以香信心十足。
阅读推荐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作者:李玲张律李学友
原标题:《多种产业齐头并进,赫章县妈姑镇脱贫信心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