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代古西南彝人移居耕织生息在深山中,你

北京医院治疗皮肤科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贵州省纳雍县有一个叫“左鸠嘎”(zuoliga)的地方,她是一个乡,却贫穷得像一个边远的小村庄。原始的山林、原始的耕种、原始淳朴的民风,又充满世外桃源的风情。

左鸠嘎,其实她不叫左鸠嘎?要是问那里的人左鸠嘎是什么地方?他肯定不知道。“左鸠嘎”在当地彝语读作“左哩嘎”,汉语的意思是“这个地方还可以”,是最初逃难来到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对这里的评价。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三户人家翻过崇山峻岭,取材探路,顺着或宽或窄的溪流沿着山涧顺流而下,交汇融合的地方。一束高空直射的阳光透过丛林繁绕的叶缝穿透而入,照在了水中央,看去恰似一根与天相接的光轴,当时,几个人异口同声地道:“左哩嘎”---彝语,汉语的意思是“这个地方还可以”。于是,三户人家似乎心有所归地停留了下来。开始伐木,搭棚,生火,捕猎。逐渐,越来越多的人随着烟火寻觅而来,共同开辟,建家立园,繁殖后代。而“左哩嘎”这个彝族的叹语便成了这片土地一直延用下来的名字,而传说当时的开辟者正是现在陆、苏等氏族的祖先。

左鸠嘎彝族白族乡位于县城的西北面,东经度59分至度05分,北纬26度47分至26度52分,东南接猪场乡,西邻水城县金盆乡、赫章县,北连锅圈岩乡,东面接壤昆寨乡。整个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摩鼻梁子、唐家梁子、猫儿姑梁子、薄刀山峰四条山脉呈南北走向,把乡内截为四条谷流地。有着丰裕的草场、煤炭等资源。建新河发源于西部白马冲,流程10余公里,乡内 海拔米, 海拔米,年降雨量毫米,无霜期天,属四季分明的温湿性气候。

远在秦汉代古西南彝人移居耕织生息,元末罗甸国定都大定,始有定居,明朝洪武年间,水西诏所居此,遂开通驿道,清康熙年间属大定府所辖,民国3年大定设县,属悦服里,年前属大定,后划归纳雍。年建立左鸠嘎乡,全乡所辖10个村,64个村民组,70个自然村寨,有白族户,人口人,居住有汉、穿青、彝、白、苗五种民族。耕地面积为亩,其中田亩,旱地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常年产量为吨左右,拖歪发仲两村的马血泥田所产的大米纯香可口,是当地的土特产之一。

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刘兴文烈士的故居在采凯箐,他年参加中国人民 ,年归国代表参加国庆典礼,年在上甘岭战斗中光荣牺牲,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治昆“万古不磨”彝文碑篆刻在采凯箐硝壁的岩上。彝语,是幸福、安康的意思。这里有电影画面一般的景色,有香格里拉般的蓝天和草地。秋日的早晨,这里能看见梦境般的云海。你会有行走在云端,依偎在大山的感觉。“左鸠嘎”是一个很悦耳的名字,但是就是因为她的边远、落后、封闭、贫穷,让人不愿意提起她。左鸠嘎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英雄故居,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六盘水视窗(lpsc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