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正书,年3月成了赫章县可乐乡银光村第一书记,之后又担任了海子村和农场社区的第一书记。
一张便民卡,情系千万家年3月,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根据组织安排,我担任了农场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农场社区临近乡政府,是一个大社区,有9个居民组,人口人,辖区面积9.5平方公里。几十年来,这里的人们都习惯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接受新鲜的事物,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那就从一张小小的卡片开始吧。于是,一张张制作精美的“驻村第一书记便民联系卡”便诞生了:左边是相片,右边是姓名和联系电话,正上方则是“为民分忧,解民之愁”八个大字,背面是“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工作,有困难请找我”的温馨提示。这些卡片,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陆续飞到了每家贫困户的手中。从此,大家都知道这个社区有一个叫王正书的第一书记,能为自己解决困难,愿意带领这里的人们一起脱贫致富。
年7月,一个陌生号码打了进来,接通之后才知道是张洪芳的家人。作为农场社区的贫困户,张洪芳智力残疾,48岁没有结婚,虽是残疾,但一直没有办残疾证,导致很多国家的照顾政策无法享受。这次看到我的便民联系卡,张的家人抱着试试的的心理给我打的电话。我了解清楚情况之后,立即和他家人沟通,准备好所需资料,医院体俭,顺利办好了智力残疾二级残疾证,并及时帮他申请了护理补贴。自从小卡片发出去之后,经常会接到陌生电话,有时在中午,有时在半夜,无一例外,都是需要帮助的老百姓。我知道,这些都是他们殷切的期盼,绝不能敷衍了事,于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至此,由一张张的小卡片联系起来的纽带,运营正常,充满温暖。
一条致富路,拓宽增收道从自身的工作经验中,结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我时刻都在思考农场社区的产业结构该如何调整:增收是目的,调整是难点,地理条件是制约。如何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克服困难达到增收的目的呢?思想才是关键。农场社区沿河两边的坝子地,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土地潮湿,气候适宜,正是增收的理想之地,于是我通过村支两委联席会和村民代表会,决定发展种桑养蚕项目和中草药配套种植项目,以党建为引领,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带领工作人员分别到9个村民组召开群众会进行宣传、动员,向大家讲解传统种植与产业调整后的利弊。年6月,农场社区“赫章县农达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一个以党建引领,团队合作的经济利益体在这个小山村破土而出。一个吸纳了社区20%的农户、%的建档立卡贫户的合作体正在悄悄的掀起了一场改变传统模式的“种植革命”。年,全社区合计种植桑树余亩,其中连片种植余亩,分散种植余亩,覆盖贫因户79户,试养金蚕3匹;林下种植赤芍药亩,魔芋多亩,红花亩(其中公司扶贫2分地/户,共4亩),科技杨梅35亩,覆盖贫困户46户;种植烤烟亩,管护已种下的核桃2余亩,其中精品核桃打造亩、规模划种植亩。
一面红党旗,飘在农家院顺山组座落于农场社区南部,离社区3公里,是以苗族(大花苗)为主的传统民族聚居村落,现有农户54户,共人,其中贫困户18户,87人,耕地面积余亩。近百年的生活模式,让这里的村民习惯了人畜同屋,家禽同檐,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又因脱贫致富意识不强,无产业发展支撑,靠传统低效的耕作维持生活,贫困发生率高和返贫率高,一直以来是政府帮扶的对象。要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首先想到了党建。先是把党的民主生活会带到这里来开,让大家感受民主生活会的氛围,逐渐宣传党组织及党的政策,再结合社区两委、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大家亲身感受党组织的力量和决心。经过半年的努力,这里的人们谈论的话题逐渐变为党政、经济、健康、教育。这一转变让我兴奋不已,趁此机会,就在顺山苗寨成立了“顺山党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党建工作制度,建全工作纪律,还时常带领支委人员到顺山开展党建工作和参与党员活动,通过开展党员讲习、宣讲报告会、农家火炉会、院坝会等方式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政策,把思想意识强的杨静和陶春付号召到了党旗下。顺山党小组建立后,积极动员苗族同胞加入农场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经过努力,年顺山发展半夏种植亩、魔芋种植亩,覆盖顺山组所有贫困户,解决农场社区贫困户劳动人员就业60余人。现在的顺山苗寨,新房林立,窗明几净。一年四季,鸟语花香,苗歌阵阵,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已融入了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成为了奋进奔小康时代号角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对于我来说,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从未改变。扎根山村、情系农家、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都是我的使命。王正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彭妲
编辑欧阳蔚华
编审闵捷钟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