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英雄河。 长征期间,中央红军浴血奋战,强渡乌江天险,为遵义会议召开赢得了宝贵时间。 英雄河如今更是幸福河。昔日群山阻隔、险流环绕带给人们深重的贫困,如今绿水青山成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多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贵州水利人不懈努力,乌江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治理、水利扶贫扎实推进。从激流险滩到高峡平湖,从水患频发到旱涝无虞,从生产凋敝到产业兴旺,从水土贫瘠到安居乐业……乌江穿越战火硝烟,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辉煌巨变。
乌江上游六冲河上的支嘎阿鲁湖。杨良强摄
生态之变—— 立足长远打造山水画廊 乌江流域覆盖贵州7个市(州)47个县(市、区),承载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过去,由于沿岸工业企业经营粗放、沿河网箱养殖超载、两岸污水处理滞后等原因,乌江一度成为“污江”。 地处乌江南源三岔河上游的东风镇,曾是声名狼藉的“黑煤窝”。“河里流的是黑水,河底一层厚煤泥,到处都是黑乎乎的。”东风镇群众苦不堪言。彻底关停非法小煤窑,取缔土法炼锌、土法炼焦后,黑水不见了,烟尘消散了,东风镇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 磷化工企业排污曾是乌江贵州段的主要污染源,受污染河段成了“牛奶河”,岩溶泉34号泉眼的污染源治理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从年至今,贵州投入8.1亿元治理34号泉眼,实现了每小时1.2万立方米泉涌水全部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除此之外,贵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即以今年产生的磷石膏量,决定明年的磷肥生产量,引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以自然资源存量定产业发展规模,这个西部省份走在了全国前列。 网箱养鱼曾在解决乌江沿岸居民生计问题方面发挥了阶段性作用,但长期过度养殖,导致部分流域水体发黑发臭。“过去,江面上密密麻麻铺满网箱,人还没走到江边,就能闻到腥臭味。”遵义市马坪村村民刘昌炯说。 年,贵州率先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并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同时,出台方案推进生态渔业发展。“一禁一推”,是对母亲河长治久清的考量,更是决策者厚重的民生情怀。 “乌江禁渔后,我把鱼养在柜子里。”贵州省柜式易位智慧渔业示范基地总经理陈德志乐介绍,基地采用标准定制集装箱式养鱼,鱼粪、尾水经过处理后都可以循环再利用。 在推进乌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上,乌江流域各市(州)因地制宜,下足了绣花功夫。毕节市实现全市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安顺市平坝区系统规划城区防洪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将臭水沟变成湿地公园;贵阳市在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建设全下沉式污水处理厂,破解主城区污水处理难题…… 如今,乌江流域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干流水质全面达到Ⅱ类标准。 “乌江作为长江右岸最大支流,其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发展大局。我们坚持从乌江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贵州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樊新中说。
乌江三岔河六枝、织金、纳雍三县交界。秦刚摄
生活之变—— 完善水网描绘幸福图景 海雀,是彝语音译,意为“湖水灌注的地方”。传说,从前山上有3个山塘,水流绵延不绝,海雀村因此得名。然而,因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海雀井干河枯。 与恶劣环境伴生的,是极度贫困。年,一份反映这里饥饿与贫困的内参惊动中南海,一场前无古人的扶贫开发试验自此开启。 在海雀展览馆,记者见到了一份题为《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内参影印件。报道中提到的“苗族青年”王学方,如今已是69岁的老人。“当时山上光秃秃的,一吹大风都是沙,一下雨肥土就流走,种出的土豆只有鸡蛋大。水井也枯了,每天要走二三十分钟去挑水。”说起过去,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后来,老支书文朝荣带领全村几百人,从年到年,在山坡种上了1万多亩华山松、马尾松。” 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已从5%提高到77.21%,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溪水淙淙。
贵州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坡改梯防治工程。杨良强摄
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一口正在修缮的古井旁。“这口井之前没水了。”文正友说,“现在生态好了,水又回来了!”石砌的方形古井内,井水清澈见底。 有了水,还要能留住水。贵州水务部门先后建设了海雀水库和海雀山塘。“水库目前已投入试运营,年供水量51.11万立方米,可解决1.02万人的饮水问题。”赫章县水务局刘雨旭介绍,山塘有效提高了下游的灌溉保证率。 有了稳定的水保障,洗衣机、热水器、抽水马桶等现代化的设施,在海雀村变得稀松平常。 在乌江、在贵州,还有很多“海雀”,因水重获新生。年以来,贵州已在乌江流域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呈“双下降”趋势。 在纳雍县潘家岩脚,贵州水利建设“一号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建设已进入收尾期。工程建成后,可解决90.03万亩农田灌溉问题,还将为毕节和遵义两市10个县(市、区)万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预计今年年底,工程将完成下闸蓄水并陆续供水。 “十二五”以来,贵州已在乌江流域开工建设了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等近项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增加库容43亿立方米、供水能力37亿立方米。届时,乌江流域生产生活、农业灌溉将实现用水无忧。
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杨良强摄
此前,贵州已经在乌江建设了乌江渡、构皮滩、思林等6个梯级水电站,一方面充分开发了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增强区域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既满足了用水需求,也保障了流域旱涝无虞。年,贵州通过科学联合调度乌江梯级水库群,拦蓄洪水25.5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乌江中下游沿江城镇及洞庭湖区域防洪安全。 乌江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流域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生猪养殖、水果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等步入“快车道”。 理念之变—— 共治共享赢得发展优势 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 乌江北源六冲河与南源三岔河在此汇流,合为乌江蜿蜒而去。两岸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削,险峻壮美。 护河员杨清鑫巡河结束,将清漂船停靠在江边。清漂船一侧,绑着一只小的蓝色铁皮船。这只小船,曾是杨清鑫的渔船。“我从18岁开始就在江上打鱼,干了20年。后来乌江禁捕,就改行做了护河员。我老婆现在也是护河员,跟我一起巡河。”杨清鑫说,“我的小渔船现在也成了清漂船,遇到水面窄的地方,大船开不过去,它就派上用场了。”对乌江而言,杨清鑫从索取者变成了回馈者。
化屋村的护河员。省水利厅供图
改变的不只是杨清鑫。自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贵州五级名河长共护乌江,其中省级河长由省委书记、省长共同担任。每年“贵州生态日”,省级河长带头巡河。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各部门协调联动,乌江重现碧波清流。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水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母亲河”的守护者、建设者、共享者。 如今,乌江源百里画廊知名度不断提高,江畔旅游业开展得红红火火。 35岁的何兰是化屋村人,已经营农家乐7年。说起收入,何兰喜上眉梢:“去年一整年收入10万元,今年从2月到现在就赶上了!” 古香古色的游船一字排开或穿行江中。在外打工的杨禹拥,看中了家乡的好山好水,回家做起游船生意。“现在乌江越来越美,生意也越来越好,今年从春节到现在收入超过了10万元,跟我一样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毕节市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安勇介绍,今年一季度,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7万余元,接近去年3个季度收入的总和。
乌江源百里画廊。省水利厅供图
乌江流域的山乡巨变,是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实践。贵州在这里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州人民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乌江,正承载着新的希望,奔涌向前。
陈晓磊王伟康黄锋
编辑冉阿建
编审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