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让群众生活更美好法治毕节创建

从毕节市以良法善治保护“一园(黔西市建在废弃矿山上的凤凰山公园)一河(七星关区倒天河)一海(威宁县草海)”生态环境,到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依靠法治创新吸引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再到毕节市“纳雍县‘百姓讲评’促易地搬迁群众变‘新市民’”等入围“贵州省年改革优秀案例”改革的不懈实践,一桩桩鲜活的基层探索案例与群众身边事息息相关,标注着“法治毕节”创建的新成果。

毕节市公安系统举办党史知识竞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推动党员干部和公安工作者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双提升” 郭钰黄杏摄

年以来,“法治毕节”建设的脚步铿锵有力——这六年,立法数量、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这六年,司法更加阳光透明,公平正义惠及越来越多的群众;这六年,毕节在法治创建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融合传统文化,护航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走出了一条具有乌蒙特色的法治建设之路。   以民为本,循法而行。在“法治毕节”创建的蓬勃生机中,毕节市广大群众不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收获着更多的红利。   法治创建家园更美好   满园花香,翠柳摇曳,流水潺潺……走进纳雍县小屯村,仿佛置身于生态画廊之中,令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   小屯村坐落在雄伟的纳雍县鬃岭镇山神箐大山下,茶园连绵起伏,青翠连天,连绵起伏的茶园与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纳雍县委政法委、纳雍县公安局为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车管所民辅警深入乡镇开展“流动车管所”下乡活动,零距离服务群众,让农村地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车驾管业务便民服务。图为流动车管所在寨乐镇对群众进行科目二考试彭潇必黄杏摄

走进小屯村,迎面而来的除了如画的风景,还有古色古香的楹联和法治长廊,散发出悠久的文化气息。在这个历经全域整治后美丽蝶变的茶村,你能真切感受到村内和谐、积极、向上村风面貌。绿化带里随处可见的各式法治宣传标语和历史名人事迹,别样的景致让村子显得祥和、静谧,这里已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这里过去非常闭塞,大家找不到赚钱的门路,很多人闲在家里赌博,养成了好吃懒做的陋习。”对于村里之前的不好风气,村支书王祖军直言不讳,“以前正月没过完,人们是不会下地干活的,大家都聚在家里喝酒赌钱。”   在毕节市委政法委和纳雍县委政法委的推动下,年小屯村里发起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激活了深植于村民心中的传统美德。小屯村在法治毕节创建中,迎来了美丽蝶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把“崇德尚法、文明包容、热心公益、善行义举”的文化深度融入村寨(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在毕节市委政法委的牵头组织下,毕节以“承载德法需求、普及法律常识”为主线,深挖各县区“行孝仗义、和睦相处、包容大气”的淳朴民风,充分运用美德善行、仁善孝义典型,广泛传播孝义文化,推动家庭仁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德法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举旗定向,固本创新。随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人民群众对法治工作期待更加强烈、传播生态变革影响更加深刻,法治宣传工作面临的任务更重、挑战更多、难度更大。在此大背景下,毕节市近年来不断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和机制,创新普法方式,通过开展深入扎实、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法治教育、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推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全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自年“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毕节市普法工作亮点突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普法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毕节市被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七星关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黔西县被评为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县,纳雍县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验收工作先进集体,金沙县检察院检察长肖莉红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法治人物,赫章县新媒体一点资讯号“护赫黔言”以排位前五名的成绩荣获年全国第二届“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表彰,毕节市公安局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殊荣。

威宁县特巡警常态化巡逻保平安张家荣摄

毕节市8个村寨成功创建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切实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使依法治村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随着法治毕节创建的持续推进,毕节市基层治理水平大幅度提高,法治思维深入人心,道德风尚清新和善,基层活力得到释放,党群干群关系更趋密切,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家园环境更加美好。   法治创建城乡更和谐   5月,赫章县金银山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夏日的阳光将李本琴的新家照得亮堂温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批群众,李本琴早在年9月就从赫章县六曲河镇穿洞村搬到银山社区,两个月后,她就到社区扶贫车间——赫章县源再生发制品公司上班,成为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她是社区推行“党建+积分”管理模式的受益者,用李本琴的话说,“搬进来后每天都欢喜得很,浑身上下都有劲儿!”

为了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的少数民族同胞尽快融入新生活,赫章县金银山街道银山社区通过“党建+积分”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的社区环境。图为从大山中搬来的少数民族群众改掉过去不注意环境卫生的陋习,主动义务打扫小区卫生、清理杂物的情景李学友摄

李本琴的“好日子”不过是毕节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新家园带来新生活,新生活孕育新风尚。“以‘党建+积分’为抓手,社区工作变得公开、公正、透明,不仅提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更重塑了居民对党总支、居委会的信任感,打开党建引领下社区治理新格局。”在社区调研党建工作的赫章县委书记颜岭深有感触。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紧扣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环节,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民主法治化。近期对‘关键少数’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重大决策规范化水平、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度评估,以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为引领,挖掘特色亮点,强化问题整改,抓重点强支撑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质量水平,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迈入更高水平,力争把毕节建设成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昌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充分发挥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对找差距、补短板、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该市将以示范创建为抓手,把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与查摆整改法治政府领域突出问题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观大势、明大势,方能谋大事。法治毕节创建伊始,毕节市委就成立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部门具体抓,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法治政府建设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篇幅越来越重,成为市人代会和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上的重要内容。“法治毕节”自年创建以来,毕节市着力构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格局,不断夯实法治政府建设基础,政府效能显著提高,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市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纵深推进,依法行政、管理服务、营商环境、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自年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依法组织制定了8部地方性法规、2部市政府规章,让改革在法治下破题、在法治下推进,夯基垒台、积厚成势,迸发出源源动力。   近年来,毕节市先后整合组建了11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改变以往执法力量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现象。依托“三项制度”试点信息平台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行政执法主体、监督方式等行政执法信息的规范录入、动态查询、及时公开等功能。   走进毕节,不管谈及“法治毕节”、“法治政府”的创建,还是“三项制度”等改革带来的变化,无论办事群众还是一线执法人员,都是满满获得感。   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毕节市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各个方面,法治引领和护航,城乡统筹发展更加和谐。   法治创建民心更温暖   当前,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如果仍然用行政命令或变相的行政命令去解决问题,很容易引发群众的逆反心理,激化社会矛盾。为此,毕节市从大局出发,坚持以“乱则依法而治,不乱则依法而行”为工作理念,从提升法治宣传实效、依法行政水准和强化依法治乡治村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全市法治建设,确保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审批流程简化、办事时限缩短,一次性告知,既省时间又可以少跑很多‘冤枉路’……”走访中,不少外来投资者和本地居民告诉记者,他们发现,不知何时起在有关部门办理业务竟然变得如此方便。

纳雍县委政法委、纳雍县公安局为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好偏远乡镇农村群众办理车驾管业务往返不便的实际,组织车管所民辅警深入辖区乡镇开展“流动车管所”下乡活动,零距离服务群众,让农村地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车驾管业务便民服务彭潇必摄

记者注意到,毕节市以依法治市为契机,提高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和效率。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不愿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反腐倡廉机制。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毕节市先后制定了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相关制度、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公开制度、重大决策听取意见制度、重大决策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相关制度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行政决策的规范和约束。同时,加强机制建设。   “我们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各个方面,用法治引领和护航经济社会发展。”记者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采访时巧遇在此暗访的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昌鹏,他告诉记者,毕节紧盯“放管服”改革痛点难点堵点,切实抓好“一网通办”,推深做实“六多合一”,为项目快准建和企业快准营注入强劲活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毕节正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用法治方式为各类市场主体架起了一张“防护网”,让营商环境更温暖,企业经营更有安全感。一批批企业家来毕节兴业,一个个大项目在毕节动工兴建,毕节成为外来投资者眼中的人才高地、资金洼地、市场主体首选的福地,成为了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之一。   审批事项少了,办事速度快了,政务环境优了,执法效能高了。法治理念如春风般浸润在毕节群众心中,百姓尊法、学法、守法、自觉用法,全市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法治,让百姓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近年来,毕节市不断完善行政执法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确保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毕节市纪委监委还设立了行政执法投诉中心,对“胡乱”执法的干部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为使投诉不走形式,又及时制定了《毕节市行政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加强执法监督。   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积极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推行村务公务、财务公开。近年来,毕节市在法治毕节创建过程中,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法,年创新提出以“警民议事会、警务联席会+十户联防”机制为载体,广泛组织动员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打造平安毕节升级版。   “建设美丽宜居毕节离不开法治建设。”毕节市副市长、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王治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近几年的法治工作探索,全市公民的法律素质显著提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逐渐增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观念和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履行法定义务、维护合法权益,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法治毕节”框架基本形成。   从法治毕节创建启动至今,毕节市委市政府为了尽可能让各项决策部署契合群众需求,在确定各项经济社会具体决策部署前,都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及各种形式的走访调研,广泛听取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百姓的意见,仔细排查筛选后,确定具体法治建设实事项目,使每年推出的法治实事更加贴近民意、符合实际,让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如何推动法治毕节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如何形成新形势下的法治惠民大格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毕节市结合法治毕节创建,所有机关单位和镇街、村居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入手,坚持边组织开展主题教育边推动抓好问题专项整治,以正视问题的高度自觉和刀刃向内的超强勇气,认真破解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主题教育取得初步成效。

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毕节市委政法委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要内容。图为纳雍县委政法委和县公安局党委结合当前正在广泛开展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组织近20名机关干部和民警一道进村入户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 彭潇必黄杏摄

去年12月4日以来,毕节市全面启动政法信访系统大走访、平安百日大巡防和平安问计活动,带去真情倾听民声,带上诚意化解矛盾,带回思路推动工作。毕节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了基层发展稳定、促进了干群关系融洽、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   毕节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达98.89%和98.25%,上升了3个位次,创历史新高。   法治毕节,为建设美丽毕节保驾护航。法治毕节坚实、矫健的步履,似跳动的音符,奏响一曲曲精美的乐章!     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走在毕节各县区的大街小巷,都由衷赞叹:在毕节,平安的空气如影相随,清清爽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杏

编辑吴一凡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