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远俊,年6月到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兴发乡大山村任第一书记。工作中的刘远俊我的故乡在赫章县六曲河镇家竹村。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自幼在山上放牛,打柴……
为放飞梦想、走出大山,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教师。不曾想,走出大山后几年后我又回到了大山。年7月1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及护送下,我到大山村担任第一书记。记得去大山村时,眼前是一座巍巍的大青山,村前是一条泞泥的公路,无论把车停在哪儿,下车都找不到干的地方。我接下来就要在这里工作,心里不免有些冰凉。大山村开弓没有回头箭,既来之,则安之。接下来便是安家落户,俗话说,人到地皮熟。初来大山的时候,感觉大山是陌生的,跟群众打交道,也感觉很吃力。问老百姓收入,他不给你讲真话,问他家人的务工地点务工收入,更得不到准确信息。多走几趟、多拉拉家常、多叔叔伯伯大哥大嫂地叫几声,一来二往,和群众的距离近了,关系也就融洽了。
针对村民王秀花家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房屋跑风漏雨的情况,我动员她家搬迁。她开始不同意,通过三番五次地给她讲搬迁政策,算搬迁和不搬迁的收入对比、生活对比,她终于同意了。王秀花在外地打工,我又亲自去给她看房、选房。房子选定了,义务给她家拖东西,东西运到搬迁点,又主动请搬迁户吃饭。
张小全是大山村一个五十多岁的独人,在家生活不能自理,虽有低保,也不能吃饱穿暖。根据兴发乡庞书记的安排,我和村干部去做工作,把他医院。冬天来了,考虑到张小全常年就穿一个褂子,我在大山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里发起募捐,为张小全募捐衣物,并把募捐到的衣物亲自送到张小全的手中。
我就是这样,行走在大山村的沟沟坎坎,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群众。大山村食堂里没有蔬菜,回家时就从家里采,没有辣椒,就从园里摘;电饭锅坏了,就从家里带。大山村,是工作队共同的温暖的家。真蹲实住,倾情帮扶,把大山当故里,把百姓当亲人。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入党的初心和使命。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总共户人的小村里,年贫困发生率为14.61%,是兴发乡贫困发生率正数第二高的深度贫困村。通过一年的努力,又有20户人脱贫了,大山村从此迈出了深度贫困村行列。
大山村门前的道路也不再泞泥,场坝里的泥巴、砂子、乱石、狗尾巴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舞台,宽敞的院坝。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正因为次,年,大山村是兴发乡得到县里表彰的唯一一个先进村!
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一年多来,我很少回家,愧对了七旬老父、愧对了家中的妻儿。我还愧对了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半年来,我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腰椎肩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我在大山村真蹲实住,倾情帮扶。
但看到大山村村民因自己的努力日子越来越好,我心里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整理 编辑李贝多编审王璐瑶 肖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