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扶贫故事我与山顶人家的故事

我叫汪远成,是赫章县双坪乡海子村的扶贫干部。海子村是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今年已经成功脱贫,我们所有帮扶干部都感到无比骄傲。   我是年3月到海子村驻村帮扶的,如今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一路的扶贫历程,充满着极大的挑战和无数的艰辛,特别是要帮助那些贫困程度深的家庭脱贫,考验的是扶贫干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气和没有一番“绣花功夫”,是难以脱贫的。“山顶人家”李龙友家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李龙友家孤零零地居住在山梁子上,我刚进村第二天就来到了他家,站在他家门口向垂直高度几百米的地方俯瞰,感到头晕目眩,那一刻,我就惊诧于这户人家“住得高,生活之不易”。   那以后,我们大家都管他家叫“山顶人家”。李龙友家原来生有一男两女,两个女儿都远嫁贵阳和威宁,且两个女儿家条件都不好,一年难回来两次,儿子刚刚长大因煤矿事故去世。   李龙友今年68岁,老伴肖定秀60岁,儿子5岁,属晚年得子,本应该高兴才是,偏偏这个小儿子先天残疾,五岁多了一直瘫痪在轮椅上。   儿子的到来不但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幸福,反而把这个家庭往贫困的深渊里“拖”了一把。“山顶人家”住在山顶,年实施了危改,住房倒是安全,可饮水和交通成了像两根无形的枷锁,制约着发展。我曾多次带着村干部到山下帮他家背水,来回差不多要一个小时。我知道纵然帮他家背十次二十次,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饮水难问题。好在年,我们为村里争取到了多万的饮水工程项目,修建的6个蓄水池中就有一个50立方的高位水池水位高于李龙友家,这次,我们联系施工方单独为他家拉了一根管子,结束了他家到山下背水吃的历史。   饮水问题解决了,但交通瓶颈依然是个大问题,要想从他家修一条3。5米的水泥路连接村里的主路,但没有几十万的资金是解决不了的,我们放弃了这个想法。   我和村干部仔细研究后,决定动员他家易地扶贫搬迁,可是想起容易做起难,由于长年住在山上,和外界接触少,思想意识落后,要让他家一下子跨越这么大的步子,一下子搬到县城居住,可想而知动员难度有多大,我们能做到吗?大家都在持怀疑态度。我说:“再难也要去动员,搬进县城日子好过得多。”此后,我和村干部就三番五次地到李龙友家走访动员搬迁。一开始,李龙友两老态度非常明确和坚决:“就是不搬,城里金窝银窝不如我的穷窝,搬到城里吃一根菜都要用钱买,在不了(待不了)!”   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李龙友家的脱贫问题。我想还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或者是方法不对。第二天开始,我频繁地去他家走访座谈:冬天来了,我把从民政局争取来的棉被送去;要过年了,我掏钱卖大米和食用油送去;肖定秀生病了,我送去饮品和药物……   “山顶人家”坚若磐石的守穷决心就这样被我慢慢地打动了。年8月30日,我们又亲自用车拉肖定秀到赫章县城的几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参观搬迁房和居住环境,回来后,他家两夫妇非常高兴,答应搬出大山,挪出穷窝!   年11月13日,正赶上农历十月的“小阳春”天气,李龙友一家在亲友和我们帮扶干部的帮忙下,坐上了驶向县城的新家的车子。   李龙友家住在县城汉阳街道金银田社区。前几天,得知李龙友家顺利脱贫了,我抽了个空提了袋苹果去看看他家脱贫后的生活。在他家里,我看到的是干净的地板和全新的家具,冰箱、电视、茶几、饭桌等各类电器餐具应有尽有,肖定秀正在用电烤炉烤糯米粑粑吃,夫妇俩脸上洋溢着的,是深深的感激和满满的幸福。我对他们说:“你家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今天我带点红苹果来看你们,希望你们一家今后像这红苹果一样,日子越过越过越红火。”我和他家两老开玩笑说:“今后你家就不叫‘山顶人家’了,该叫‘城里人家’了!”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编辑韦一茜编审王璐瑶李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