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文均福从毕节市林业局副局长糜小林手里接过标号“”的全省第二张林业碳票。经过省林科院核算,涉及林子.5亩,监测期碳减排量达.7吨。
“我们正在和银行对接,走完程序后,就可收储这张林业碳票。按照每吨碳减排量30元计算,这张碳票价值余万元,预计一个月左右就可发到村民手中。”毕节农投公司副总经理洪林的表态,让海雀村的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文均福算了一笔账,这张林业碳票,可让海雀村户群众户均增收多元。
双手捧着这张绿色封面的林业碳票,文均福的思绪飞到了莽莽苍苍的万亩林海,正是这片万亩林海,让海雀村的“空气”,源源不断变成钞票,装进群众腰包。
这满山林海,是文均福的爷爷——老支书文朝荣带领乡亲们种下的。三十多年前,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偶然闯进海雀村,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里的贫困: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
海雀村的贫困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应运而生。
要改变贫困,必须先种树。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绝处求生,用十多个春秋,将三十多个光秃秃的山坡种成了万亩林海。“如今,全村林地面积达1.3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提升到77.2%,林木经济价值达万元以上,人均约10万元。”文均福说。
林子里,64岁护林员朱文清正在巡山护林,看着高大挺拔的华山松,老支书文朝荣的话仿佛在他耳畔回响:只要山上有树,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这些林子,都是老支书带领我们种下的。”朱文清指着遮天蔽日的林子说,“种起树子后,我们的地里种出了粮食,在国家好政策的扶持下,村里大力发展生态特色种植、养殖,我们的收入年年增加。大家摘掉了贫困帽,过上了好日子。”
“没有想到的是,老支书当初带领大家种下的林子,让这里的‘空气’都能卖成钱。”朱文清开心地说。年,海雀村实施单株碳汇项目。朱文清家有株树木纳入项目,每株3元,每年有元收入。
在海雀,有50户脱贫户和朱文清一样,享受到了单株碳汇项目,只要护好林子,户均每年就有元收入。如今,林业碳票让大山里的“空气”又给村民们带来了户均超过元收入,这让朱文清护林的劲头更足。
文均福说,海雀的“空气”卖成钱,是在年。那一年,看到一批批山外游客不断来到这个乌蒙深处的村子,县里因势利导指导村民开办起了民宿。“这里的美景是林海,优势是‘空气’。”文均福说,去年村里18家民宿,共分红元。
“今年,我也准备发展民宿。”朱文清说,这几天正在装修,预计六月底开业,到时候又多了一笔收入。今年,村里和朱文清一起新建的民宿有10家。
“这些年依托良好生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生态养殖,发展乡村旅游,群众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元。如今,村里烂泥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杈杈房’变成了小洋楼,一半多人家购买了小车。”文均福说,依托林业碳票、单株碳汇项目,海雀村的“空气罐头”越来越“香甜”,群众又多了一条持续稳定增收渠道,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朝政、李学友
编排:陈美责编:邱迪
校核:余书琴审发:付汉武
承办: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