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区尚嵇镇乌江地热勘探井成功出水。
“这温泉水好热哦,温度肯定超过40℃!”近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大队,在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乌江地热勘探井施工现场,成功打出了省地矿局今年的第15口温泉井,一股碗口粗的温泉井水冒着热气从地下喷涌而出,出水温度高达46℃。对这口地热温泉井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拉动当地观光、洗浴等行业发展,促进当地的旅游产业向低碳、环保、绿色迈进。
探索地热水资源30年
记者从省地矿局了解到,我省对地热水资源的探索已经有长达30年的历史。早在年,省地矿局就率先开展全省热矿水调查评价,初步查明了全省温泉型饮用矿泉水的成因、赋存条件、空间分布、水质类型。
-年,省地矿局承担了贵阳市、遵义中部、贵定-昌明、毕节中东部、贵安新区、铜仁西部6个片区地热水资源整装勘查,勘查面积2.1万平方千米,提交地热水资源可开采资源1.25亿立方米/年;初步掌握了我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
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据了解,自年起,省地矿局队、队、队、队进行了深井钻探技术攻关,到年,全局温泉(地热)资源勘查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
今年,省地矿局已累计实施温泉(地热)井施工29眼。其中,已完成了石阡县汤山、凯里市三棵树、纳雍县董地1号、仁怀市鲁班等地热井施工15眼,正在施工钟山区周家寨、乌当奶牛场等地热井14眼。
为将温泉勘查开发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省地矿局启动实施了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纳雍县董地乡和钟山区大河镇周家寨地热井施工。初步分析研究了全省20个极贫乡镇的地热地质条件,其中威宁县石门乡、晴隆县三宝乡、赫章县河镇乡等7个极贫乡镇的地热条件初步论证、踏勘工作已完成。
“温泉省”地下热浪涌
据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地质学会旅游地质分会会长、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陈跃康介绍,我省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主要为天然出露温泉和人工钻井地热水。
“贵州是大气降水、地表流水、地下储水资源量都十分丰富的低纬度亚高原,又是世界地学界公认的沉积岩王国和喀斯特王国,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独特而复杂,为温泉与地热的形成与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陈跃康说,我省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黔北、黔东北、黔中和黔西南地区,全省地热流体资源量总计万立方米/年。其中,天然出露温泉91处,资源量万立方米/年;水温≥40℃且水量≥立方米/天的地热井眼,资源量万立方米/年。
贵州是我国温泉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年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资料,全省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的72个县(市、区)均有温泉(地热)分布,共有温泉(地热)处,优良级资源达77处。其中,自然涌出温泉91处,地热流体资源量.35万立方米/年;人工钻井温泉多处,地热流体资源量.27万立方米/年。
“进一步挖掘我省山地潜在的自然资源——温泉与地热,是贵州打造‘中国温泉省’国际旅游目的地、保持旅游井喷增长势头、走创新发展新路的必然选择。”陈跃康说。
相关链接
温泉资源的形成一般可分为两种来源:一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二是地下水的渗透深循环在地热增温率作用下所形成。
温泉(地热)的形成需要具备“源、通、盖、储”四个条件。“源”指热源,贵州温泉(地热)热源主要来源于地壳深部的热传导或来自沟通深部热源的现代活动断裂构造带或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的热对流;“通”即通道,指有了热水之后,岩石中还需要有深大断裂或裂隙等供热水流通达到地面的通道;“盖”即盖层,热水在流通过程中为防止热能散失,其上部还需有结构致密、透水性差的岩层起“保温”作用;“储”即岩石中要有储存热水的空间并储存于有利的地层构造部位。
文图:王琴贾华来源:贵州都市报编辑:张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