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二十大毕节人才荟萃添动力稳岗就业暖民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地处乌蒙山腹地,位于川滇黔结合部的毕节,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肩负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责使命,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通过开展一项项贴心服务,全市人才资源总量提升到80余万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人才集聚,添动力促发展

今年5月,毕节市“人才之家”举行揭牌仪式。“人才之家”建成运营后,通过线下、线上两个服务载体,为全市各级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保障,打造全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一斑见豹,一叶知秋。毕节按照“引进高端,强化中端,壮大初端”的人才工作思路,结合实际编制印发了《毕节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毕节市“十四五”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毕节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制定出台《毕节市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1+5”系列改革方案和《中共毕节市委关于推动新时代毕节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系统谋划并高质量推进全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人才者,求之则愈出。年出生的工学硕士张翔宇,是毕节市高层次引进人才、毕节市市管专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现任毕节市中药研究所副所长。张翔宇主要从事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质量控制、组培育苗、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为毕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贡献。

年,响应当地政府号召,赫章县安乐溪乡平顶村青年文付贵,怀揣梦想和积蓄回乡创业,领头成立了贵州领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多亩魔芋种植基地,带领村里30多户乡亲跟着种下了多亩魔芋,带动当地产业振兴。近年来,毕节通过在全市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团队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五批次人才团队申报评选,有42个人才团队获得命名授牌。同时,大力实施“制造能手”“自强先锋”“种养能人”等六大培训工程,评选认定“毕节工匠”1.51万人,有77人领办创办农业发展项目。自贵州省年首个“人才日”设立以来,毕节广泛开展专家人才集中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高层次人才专题报告会、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科普新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等系列活动,营造了爱才、敬才、惜才的浓厚氛围。多措举措,稳就业保民生

杨白胜把归拢来的资金一口气全花了出去——厂子今年要扩大规模,他投入60万元采购了一批新设备。

杨白胜之前生活的鸡坡村是织金县鸡场乡一个偏远村寨。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杨白胜一家8口落户县城惠民街道,从农民变成市民。

工人在七星关区观音桥办事处一家苗族服饰加工车间劳作刺绣、蜡染是苗族传统手工技艺,杨白胜在老家开过小作坊,农闲时做一些民族服饰补贴家用。“为何不把老本行做成产业呢?还可以带动更多人受益。”当街道干部上门建议办加工厂时,杨白胜差点没惊掉下巴。“不可能”变现实,政府拉了一把。领着办手续,带着选厂址,帮着物色熟练工人,多平方米的厂房免费用,杨白胜当年就开起一家刺绣蜡染加工厂。凭借过硬手艺,产品很快打开销路。抓生产,跑市场,杨白胜越来越自信。“一家人致富还不够,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今,厂里有了10名员工,平均每月收入超过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厂就在家门口,一个月有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孩子和家庭,这种工作挺不错。”毕节高新区的贵州铭丰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员工朱丽婷正铆足干劲,赶制订单。目前,仅毕节高新区入驻的余家生产企业,就为当地居民提供了2万个就业岗位。

数据显示,近年来,毕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4.2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78万人。 为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毕节市人社部门除了线下发力提供就业岗位外,还与时俱进探索“互联网+”模式,建立全市户籍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劳动力信息数据平台。毕节开发了“毕节扫码找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