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解放毕节县城
毕节地区解放后,趁着驻黔大军主力纷纷入川作战,毕节地区留守部队人员较少,加之地、县各级正忙于建政接管、征粮支前等工作,国民党毕节地区专员廖兴序、保安副司令万邦贞,以及匪首罗湘培、李名山之流认为时机已到,妄图实现国民党在毕节地区的“应变计划”第二步,即策划投诚的保安部队与反动地主土匪武装进行武装反叛。匪乱从年初开始,越演越烈,除民间散匪外,原投诚的国民党部队及保安团大部相继叛乱,全区性的土匪暴乱,致使毕节大部地区交通受阻,城乡隔绝,生产停滞,商业萧条,一时人心惶惶,秩序混乱。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剿匪与建立革命秩序的指示,规定了“军事进剿、政治攻势、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2月25日,中共毕节地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全区匪乱日盛的情况,发出了《关于严加警惕,时刻注意,防范匪特活动的通报》。为集中兵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歼灭叛匪,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贵州军区根据匪情于3月29日决定:全省暂时放弃21个县,其中毕节地区有威宁、水城、纳雍、织金4县。毕节地委、专署、军分区结合实情研究决定:金沙、赫章两县也暂时放弃,以便集中兵力解决匪患问题。这样,毕节地区9县中,只留守清华公路一线的毕节、大定(今大方)、黔西3个县,毕节为总指挥部,全面开展了剿匪斗争。在省军区直接指挥下,我军采取了铁壁合围、清梳密篦的战术,实行重点重兵清剿。在毕节地区的剿匪斗争中,按片区进行了“织、纳、水战役”“金沙合围战”“威赫合围战”三大战役。
“织、纳、水战役”
驻织金、纳雍、水城三县的国民党保一团、保六团、保十二团叛变后,独二师师长匪首罗湘培来到纳雍,纠集了纳雍、郎岱(今六枝)、水城、织金、普定等匪首开会成立了“反共救国军第八兵团”,罗湘培任“兵团司令”。当我织、纳、水人民政府撤离后,织金县恶霸李名山出任织金、纳雍、水城、威宁、郎岱、普定、清镇、平坝八县“游击总指挥”,成立了“游击总指挥部”。这样,织、纳、水三县县城和乡镇被罗、李匪部所控制。毕节地区党委、政府、军分区决定以织、纳、水为一片区打歼灭战,战役主要由四十五师承担。战斗首先在纳雍打响。年4月15日凌晨,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向盘踞纳雍县城的匪众发动了进攻,拉开了全区剿匪斗争的序幕。经过激战,歼敌余名,俘敌保六团副团长唐建辉,缴获六〇炮8门,迫击炮两门,重机枪5挺,骡马20余匹,光复了纳雍县城,匪首罗湘培、李成举、蔡国祥等被迫向织金方向逃窜,4月16日,已撤退到毕节的纳雍县党、政、军机关重返纳雍开展工作。4月下旬,为了加强“织、纳、水片区”的剿匪斗争,上级决定成立织、纳、水剿匪工委指挥部,四十五师师长兼政委崔建功任指挥长。4月25日,一三四团攻克水城县比德区化乐乡叛匪盘踞的偏岩和杨家洞,毙敌30余人,俘余人,“国民党总统府军事特派员”、贵州西北行署警保处长、特务头子桂永昌,叛军二十七师参谋长刘剑峰,一纵队司令何明芬等匪首同时被俘,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5月2日,一三五团攻克织金、郎岱交界处的窗子洞,毙伤俘虏守洞之匪军保一团二营人,获得大量枪支弹药,粮食衣物,活捉“国民党国大代表八县游击总指挥部参谋长”安克庚。5月6日,一三五团进剿“反共救国军八县游击总指挥”李名山据守的八甲乡四方洞,这场战斗打得十分艰苦,经过7天围攻,我军攻克四方洞,歼匪47人,活捉李名山及纵队参谋长田振武。18日,一三五团挺进织金县城,击溃凤凰山一带守敌数千名,很快,我军收复织金县城,6月9日,撤驻黔西的织金党、政、军机关返回织金开展工作。同日,一四三团奔袭水城,土匪闻风而逃,我军顺利收复了水城。24日,水城县党政干部在周化民率领下抵水城开展工作。自此,“织、纳、水战役”取得了胜利。
“金沙合围战”
“金沙合围战”是毕节剿匪斗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同时也是贵州剿匪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6月中旬,毕节地区便秘密地开始组织金沙战役。7月5日,省军区正式决定,由四十七师长兼毕节军分区司令员郑统一负责统一指挥金沙剿匪合围战。参加的部队有四十七师一四〇、一四一团,四十五师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团,五十一师一四八团和遵义军分区一三九团各一个营,军大五分校一部,遵义剿匪指挥部五个连,毕节军分区侦察营、山炮营,金沙县警卫一、二连。我军制定了金沙合围战周密的作战计划,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赶“鱼”,即扫荡金沙外围的股匪,采用了先边远、后中心办法;第二阶段为“合围”,四面八方一起挤,将敌人合围在金沙县城以外的地带;第三阶段是“聚歼”,集中优势兵力,多路出击,将敌人一网打尽。6月14日,解放军一四一团和金沙县警卫一连、二连攻克大定双山天险杨家洞,毙敌30余名,俘敌60余名,活捉国民党黔西北指挥部匪首徐慕杰、王玉阶、鄢少铭,救出妇女60余名。攻下杨家洞,拔除了金沙战役中心暗礁。随后,我军将赫章、威宁、纳雍、水城、毕节、大定、黔西以及贵筑(花溪)、修文、开阳、息烽、赤水、习水、桐梓、遵义、仁怀等县的残匪赶进了金沙这个“鱼盆”,完成了外围扫荡战,歼灭了大量土匪,战役进入了二、三阶段。7月5日,金沙战役全面展开。7月9日,一三五团在修文、息烽一带发起攻击,重创息烽、开阳、修文三县反共指挥部和国民党九十四军一二一师,生俘匪首杨平舟、车林兢,残匪逃到黔西中坪一带同蔡国祥匪部合并。7月14日,我军组织了龙家箐战斗。以金沙警卫一连为前哨,由一三五、一四〇、一四一团分路进击火石坝、牛场跋、石榴坪、野马等处的土匪据点,打垮了龙桃芳、黄明志、谭成尧纵队,扫清了龙家箐外围据点,使匪巢直接暴露在我军的炮火之下,匪首蔡国祥、龙庆仁等率部离开龙家箐逃往金沙,向文老洞匪部靠拢。当晚,解放军奔袭耿底坝,一举歼灭郭家驹、马俊、夏登银等四个纵队,生俘龙庆仁、谭成尧等11名匪首。余下的几百名残匪分头窜入金沙。驻在赤水、桐梓一带的杨左之匪部,也被遵义军分区部队赶进金沙。7月15日,金沙战役指挥部发布命令:参加金沙战役的各部队务必在24小时内到达预定的包围线上,同时发出联络火光,拂晓之前修好工事,完成一切围歼战斗准备。一四一团三营在副营长张昭勋率领下提前两小时夜袭金沙县城,敌人向安底逃窜,金沙县城光复。7月15日24时,指挥部全体人员到达包围线上,发出了总攻的点火信号,我军紧急收紧袋口,敌人三次突围未能得逞,总攻命令一下,几十路纵队暴风骤雨般冲向瓮中之敌,叛匪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战斗很快结束。16日凌晨,金沙县大队两个连在鸟箐同蔡国祥部残匪三四百人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五六个小时,毙伤土匪上百人,在我增援部队的配合下,把土匪全歼在禹谟、高坪一带。7月31日,金沙战役告捷,金沙战役共歼敌多人,其中团职以上匪首30余名,活捉敌师长以上匪首有“黔西北剿共总司令”文老洞,副军长杨平舟,“黔西北反共救国军副总指挥”吴湘云,第十九兵团二七师师长徐文敬,一二一师副师长车林兢,国民党“反共游击总指挥”杨左之,并缴获大批军需物资。
“威、赫合围战”
“织、纳、水战役”中,罗湘培遭到沉重打击,窜入威宁一带,于年6月18日,召集从川南、滇东北逃来的潘厚昆、安纯三、李明辉及陈守钧、郭开学等开会,对毕节几县的“游击”作了全面部署,妄图以威宁、赫章为中心,向我发起反扑,这时原国民党毕节专员廖兴序部也盘踞威宁。为了消灭川滇黔交界一带的土匪,西南军区决定川南军区的部队及秦基伟的十五军并毕节、昭通、泸州、宜宾、乐山、西昌等地军分区部队由秦基伟指挥,进行一次空前规模的四省联合作战。四十五师主要承担威宁、赫章地区的作战任务。8月26日,师党委下达“威、赫合围战”之命令,各部队于9月10日及时赶至战役集结地,9月16日开始总攻。广大指战员响应师党委“不消灭土匪,绝不收兵”的号召,发扬了我军英勇顽强、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光荣传统,日夜兼程,穷追猛打。一三五团三营追歼敌安纯三、童登文部至东南鼠场并予全歼;一三四团一营追歼陈守钧、潘厚昆部于威宁羊街,取得了重大胜利。9月19日,一三四团二、三两个营追歼东窜赫章的罗湘培、田动云、廖兴序股匪,我军同土匪在赫章韭菜坪和毕节梅花箐两地激战,歼匪余人,匪首田动云被迫逃往四川,后被捕获镇压。一三四团三营营长武和尚带两个连,日夜追击六个昼夜,行程数百里,在毕节白马山将罗湘培警卫团及保十二团全歼,罗匪逃至大方瓢儿井区中箐乡桥边村,在我军民的围困下,走投无路,饮弹自毙;匪首李成举在逃回织金途中,被我川南归建的一三三团堵阻歼灭。威赫合围战从9月10日开始至9月30日结束,共歼匪名,其中,团以上匪首有61名。威赫合围战的伟大胜利,使威宁、赫章两县回到人民的怀抱。毕节地区剿匪斗争,除上述三大战役外,还有毕节燕子口、亮岩战斗,金沙县城保卫战,纳雍阳长遭遇战,长春堡赫章县委保卫战等著名的战斗。经过年一年的艰苦奋战,大规模的军事进剿基本结束。剿匪斗争的胜利,安定了社会,巩固了人民政权。一年的军事进剿,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区共进行了剿匪大小战斗次,击毙匪众名,师级以上匪首53名,俘敌名,投诚匪众名,起义匪众名;缴获大小炮门,各类枪支支,以及大量的弹药、马匹、粮食、盐巴、衣服等军需物资。在取得剿匪伟大胜利的斗争中,人民群众和我党政军人员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全区在剿匪斗争中光荣牺牲的指战员,党、政机关干部,农村民兵数以百计。这些为毕节地区解放事业光荣献身的英烈们,将深受全区各族人民的永久崇敬和怀念。(摘自《回顾毕节解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