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赫章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建立排查短板、督促检查、限时办结等工作机制,切实补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短板弱项,巩固提升“五个体系”建设成效突出。
一是基层党建创新推进。建立“党(工)委+党总支+社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的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实施“党建+积分”工作机制,按积分实行奖励扶助,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方式,兑现物资奖励余人次,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加快了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
二是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整合优化安置区现有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25所学校,配套建设卫生院3个、卫生室7个,将人按程序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搬迁群众教育、医疗、民政兜底全覆盖。在安置点新建微型消防站15个、电瓶车充电桩67个,配备灭火器具,为安置点消防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三是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积极引进纺织针织、服装生产、电子元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公益性岗位、楼栋管理员等岗位个,积极组织并完成人次技能培训,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目前,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1人以上就业目标。
四是文化服务深入推进。针对不同群体建立各类服组织和中心服务站(所),同步配套文化服务设施,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加快搬迁群众融入进程。年,各安置点共开展相关活动50余场次。
五是社区治理和谐有序。调整优化安置社区管理机构,健全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结合换届选举契机,选优配强社区干部,同时从搬迁群众党员中吸纳人,参与社区管理,切实增强社区治理能力。(毕节市生态移民局李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