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幸受邀与“北京慈弘公益基金会”“天助公益基金会”同仁同赴贵州赫章县调研和验收图书角捐赠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喜欢旅行的我也曾涉足大江南北,可这次远行不同以往。我认知了大山里的教育,了解到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了解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颠覆了我的认知,淘洗了我的灵魂,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做慈善是真正为了孩子的成长
“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系中共北京市文化教育领域基金会第一联合委员会单位,联络56个基金会,包括姚明的“姚基金”、立德未来基金会(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杨澜女士发起的阳光未来基金会等多个对社会有影响力的公益人士组办的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很实干,这次捐赠的图书都是由来自高校、出版社、乡村教育等领域的教授、主编、作家、乡村学校校长组成的专家团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精心选定的。
基金会下设一个由十二名院士组成的团队,秉承科学精准帮扶的理念,把帮扶的层次从简单的物质帮助达到知识教育这个层面,不仅仅解决孩子眼前的问题,更多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奠基,底线是既要解决问题又要保护孩子尊严。
“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是天津师大研究生、北师大社会公益研究中心的专家、北京市文化教育领域基金会第一联合党委书记,曾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任职。庄老师40出头,个子不高,不施粉黛,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她干起工作雷厉风行,充满激情和活力,好似有使不完的劲,走起路来和小女生一样步履轻盈,从不知疲惫。她工作中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在饭桌上却一言不发,典型的学术性人才。
她为人节俭,率直纯粹。一次早餐后,我饭碗里剩了些粥,被她看到了,她很认真地要求我吃完。她说,做慈善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做慈善的心,而是真正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而庄老师的团队成员,也都如她一般,心怀一颗济困助学的善良之心,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为贫困地区学校、师生送去无私的关爱。
百分之九十与百分之五十
前几年在电视上看到过贫困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而今天身临其境,在大山最深处的学校,零距离接触山里孩子。原来我的想象力早已被朝九晚五已久的生活所限制——虽然已经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脱贫摘帽,但是山区的生活条件还是相对差!有的人家都有五六个孩子,少的三四个很平常,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带着一二年级的弟弟妹妹住宿,走读的孩子也没有家长接送,一年级的孩子背着大书包踏着泥泞的小路步行上下学要一个来小时!
我和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简单聊了几句,她和两个弟弟两个妹妹都是留守儿童,她上学的同时,放学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们。
当地一位农村小学校长介绍说:“我们的学生90%以上出自脱贫之前的精准扶贫户,50%以上都是家长长期在外省务工的留守儿童,而且很多孩子由祖父母辈照看,甚至很多祖父母辈的家长都不识字。”一对不识字的七八十岁的农民夫妇,在闭塞的山间盆地里,要照顾一群孩子,那种艰苦卓绝可想而知……
然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无比清澈的眼神,流露着求知的热望,以及见到我们这些“山外来客”时的好奇和兴奋。
千里之外的家长也会给读书的娃们点赞
基金会的捐助带来了精神的食粮,孩子们特别珍惜这次读课外书的机会,学校和老师也特别重视这次图书捐赠:这里每个学校每个班都有一套读书活动体系,真正把读书这件事情落到了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他们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笔记、词汇摘抄、讲故事、评选最佳图书管理员、评选最佳小读者,各种活动交错开展,有声有色。老师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组织学生读书,把视频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