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我们就能带着村里服饰厂生产的少数民族服饰来参会来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名誉支书文正友喜笑颜开地说,海雀村里也要有特产工厂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名誉支书文正友。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杜鹏城/摄在海雀村展览室里,陈列着一份《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新华社内参影印件。年,安美珍老人家的生活环境里面有一段清楚地记录着马正安一家的贫苦生活:“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就这样一个曾经村民住着透风漏雨杈衩房,人均年收入只有33元,“苦甲天下”的穷村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们终于摆脱了贫困的生活。海雀村群众曾居住的杈杈房和茅草房年冬天,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的文朝荣开始带领村民上山植树,他们当时的想法是:山上有林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从那时起,海雀村多名村民在文朝荣的带领下,利用冬季农闲时节,早出晚归在山上植树造林,种下了30多座山坡的华山松,让大片大片的荒山秃岭全部披上了绿装。曾经的海雀村生态脆弱,到处荒山秃岭那时的老支书和村民们都没想到,曾经的树苗在30多年后都变成了海雀村最“值钱”的宝贝,这些树不仅固化了这片土地,也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如今的海雀村大力推进碳汇经济发展。海雀村是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目前参与单株碳汇项目的共有50户,每户每年收入元,村里参与单株碳汇项目的树合计棵,每年总收入达元。被国储林包围的海雀村不仅如此,去年海雀村积极协调民宗局,争取到万元资金建设海雀村民族服饰加工车间,目前该项目已建设完成,并购置了绣花机等设备,计划今年投入使用。“我们这里彝族有十多户,剩下的是苗族,我们打算做彝族、苗族的服饰和手提包等。”文正友说道。海雀村村民李文芬在制作民族服饰林萍彭静/摄文正友介绍,海雀村持续加强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和带动作用。通过“基地+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以及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入股的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解决了海雀村自身粗放劳动力转换成精细化服务就业的问题。为了承接学员入住,海雀村动员村民积极开设民宿,群众可根据学员入住量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中分红,实现“党性教育+群众致富”双赢。海雀村现有民宿18家,正新增改造10家。这18家民宿老板去年共参与分红21.36万元,户均分红1.18万元,最高的一家得了元。“同时,服饰厂也可以利用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和带动作用,把服饰、手工品特产推荐给在教育基地培训学习的人,让他们能带些纪念品回去。”海雀村民宿主年分红现场王斌/摄通过党性教育基地链接,海雀村村民已增收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50万元,在党中央、省委、市委各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海雀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现在的海雀村年,贵州全省上下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抓好“四个不摘”,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实现应纳尽纳、逐一帮扶。切实把产业就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全年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96万人,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4%;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14.4%。“虽然脱贫攻坚结束了,但是还有乡村振兴工作。产业发展是关键,我们今年准备种亩的魔芋,发展魔芋产业,持续带动老百姓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向记者介绍食用菌种植。人民网记者王钦/摄文正友说,现在自己是村里的名誉支书,但是还要继续和村里的班子配合,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我们海雀村现在有万亩林,这一块的工作还需要加强,我也会守好父亲和村民们一起打造的这片‘希望林’。”五年来,文正友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将百姓心声带上两会,把两会上听到的最新政策带回去给老百姓。如今的海雀村“虽然现在海雀村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海雀村距县城公里,交通条件严重限制了海雀村依托基地发展特色旅游业的路子。”于是今年,文正友建议规划建设赫章至彝良(黔滇界)高速公路,将赫章至彝良(黔滇界)高速公路纳入国家或省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这也是发展特色旅游和夜郎古文化的迫切需要,同时,为赫章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祖嘉陈大炜编辑鲁媛刘诗雅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