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扶贫故事扎根尖山,挖出穷根丨赫章

我叫杨旭,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第五中学教师,现在赫章县德卓镇尖山村任驻村干部。年7月,需要从全县各乡镇抽派教师到全县最边远的德卓镇下沉帮扶,我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申请去驻村,我认为参与脱贫攻坚是莫大的荣幸。杨旭到尖山村时,为了方便记住村民的地址画的地图尖山村是德卓镇条件最艰苦,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村。地如其名,自然环境恶劣,山高坡陡,道路蜿蜒曲折,当地人编了几句顺口溜:“尖山沟两边,抬头一线天。对面能喊话,走路要半天。”。很多村民居住在大沟两边陡峭的山坡上,人畜混居,生活贫苦。有的农户为了防止牲畜把畜槽掀下山坡,常用绳索系在树桩上。尖山村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全村户人,贫困人口就有户人,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49.14%。初到尖山村时,我就开始走访村民,两个星期下来,基本走完了所有农户,但回到村委会后还是记不住哪家住哪儿,经过苦思冥想,怎样才能记住村民的住所呢?还是画图帮助记忆吧,于是我叫上村干部同我一道到沟两边的山坡上,按照村民组一家一家地在地图上画出来,后来所有的驻村干部都用我画的地图进行走访。半坡组王祥怀户有约40平方米的平房两间,另有一幢摇摇欲坠的破瓦房,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带着两个40多岁还未成家的儿子,围着一个铁三角架烧柴的炉子吃饭,家徒四壁......看着这一幕,说不出的心酸和心疼。杨旭到贫困户家里走访尖山村的贫困超出我的想像,我的心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肩负起帮助老百姓脱贫的光荣使命,扎根尖山、挖出穷根,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尖山村地形条件决定了搬迁是村民最好的出路。但是故土难离,加上担心搬迁后无法求生,很多群众都不愿意搬,我和同事们加班加点走访,做群众思想工作。一次走访劝说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不停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村民顾尚家庭贫困,居住的房屋很不安全,搬迁是脱贫的最好出路,但夫妻俩不愿离开,我前前后后陪同不同的干部去做了五次工作,劝他们为了孩子就学和发展考虑考虑,但他们始终不为所动。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终于搬迁到赫章金银田社区稳定居住下来,夫妇俩在城里都找到了工作,两个孩子在城里读书,小日子越过越好。在驻村工作中,群众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只要群众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尖山村人口少,但住得极分散,原来村里只一个复式班的学校,孩子上学都只能到邻村和周边乡镇上学,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半坡组田茂学孙女和王招才孙女都到了入学年龄,想在邻乡河镇乡中心小学就读,又不符合就近入学原则,学校没有收下,我得知情况后,及时联系河镇中心小学领导协调,最终两个孩子都在河镇乡中心小学就读,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心中也充满了窃喜。杨旭和村民在一起现在的尖山村,在我们驻村工作队和广大帮扶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搬迁了78户人,留下来的已经实现户户通连户路,且有产业覆盖,全部实现了脱贫,我相信,尖山村的老百姓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通往小康的幸福大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整理编辑徐微微编审田旻佳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