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大国治贫海雀重生

记者李思瑾

35年前的海雀村,是一只饿得只剩皮包骨的“海雀”——

年人均收入33元,森林覆盖率从5%,秃山苦水黄沙漫天。

年,迈入全面小康之际,一幕幕赤贫场景,被一番番盛世景象代替——

年人均收入元,森林覆盖率77.21%,绿水青山景色宜人。

“有林有粮”与“两山论”

年5月,时任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无意中踏入海雀村,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不已,满目尽是茅草房、杈杈房,家家户户断炊缺粮。《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内参报告迅速传到北京。

国家随后拨下了救济粮,但要对抗这天生的贫瘠,海雀人需要更坚强的精神支撑和信仰。

当年海雀村的“杈杈房”“茅草房”。(资料图多彩贵州网发毕节赫章县委宣传部供图)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年开始,文朝荣带领海雀村男女老少背着洋芋上山,开始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年6月,围绕海雀村这类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第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海雀村由此成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生态修复是长期过程,没有扶持守不住。”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说,年至年,国家既提供救济粮,又提供树苗,还提供资金和技术提高玉米、土豆、荞麦亩产;年至年,退耕还林每年每亩补助斤粮食,将护林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年,退耕还林结束,海雀村又开始享受国家储备林补助、碳汇林“卖空气”等新政。

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人立下愚公志,开启了改变这片土地的壮举。(资料图多彩贵州网发毕节赫章县委宣传部供图)

海雀造林,造出了“不可能”:开荒顶峰,亩地养不活全村户人;退耕还林,亩地却养活全村户人。

——看似“不可能”的背后,却印证了文朝荣老支书朴素的“有林有粮说”,但实则是“两山论”的支撑。

万亩林海中的“海雀等式”

年春天,大山小岭的小树苗成活了。文朝荣怕这些小树被牲口糟蹋,以3家人为一组,按天排班到山上巡回看管小树。

在接下来的10年,文朝荣一直带领村民分批次坚持种树。种下的树苗成了林,海雀村制定出村规民约:“严禁在林区内放牧;严禁毁林开荒;严禁放火烧山;严禁乱砍滥伐的不良行为……”

海雀村现貌

万亩林海让生态改善后,海雀的土地虽然从顶峰时的多亩缩减到现在亩。

通过对土壤、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的研判,扶贫干部规划了合理的种植结构:“亩=亩苹果+亩大棚食用菌+亩脱毒马铃薯+亩荞麦+亩绿化和环境改造。”

文正友解释:“苹果生长周期长但高效有规模,每亩产值2.1万元;食用菌每年产两茬规模小但周期短,每亩产值2万元。苹果与食用菌搭配以短养长,种植马铃薯、荞麦兼顾当地饮食又能售卖,村民口粮和增收都有保障。”

海雀村苹果基地

通过长短结合、高效与传统结合、自留食用和商品销售结合、规模与市场结合,“海雀等式”让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利用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海雀村入股外来实力民企成立一个规模20万羽的蛋鸡厂,“海雀土鸡蛋”名声在外,不仅供应贵州本地,还销往山东、浙江、广东等地。村民们更多的闲置土地还入股返村青年创办的服装厂,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都可以从苹果园、蛋鸡厂、服装厂等获得分红。

海雀重生了

年底,海雀之穷的亲历者,新华社内参里写的安美珍大娘走了,享年97岁,安美珍的大儿子马正安说:“母亲走的安详,没有遗憾。”

年,海雀村最后一个贫困户吴得高脱了贫。他住院做肠梗阻手术花了12万元,自家只掏1.2万元。村里给他媳妇安排了扶贫专岗,又能从苹果园、香菇大棚分红,还享受国储林、碳汇林补助。“党的政策这么好,脱了贫,日子还会越过越好!”

今年,也是文正友从父亲手中“接棒”的第16个年头。16年间,文正友见证着海雀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卫生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

10月14日,央视《新闻联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