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蔬菜女神”张万萍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威宁实施的科技示范项目累计为当地农民增收多万元,产值达到2亿元。同时也在基层一线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基金课题3项、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多项。
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潘学军,从年起走遍整个赫章县,从多万株核桃树中选育出了优势品种,再使用“高接换优法”解决了核桃挂果周期长的问题。
针对病虫害防治与“干净茶”发展的实际需求,贵州大学组建由校长宋宝安院士任组长的茶产业团队,在产茶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创新“博士村长”计划等,通过“专家+研究生+本科生+农技人员+茶农”的方式,推广普及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保障贵州“干净茶”的绿色发展。
多年来,贵州大学众多科研团队扎根贵州大地,按照“带着农民干、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的理念,用人才链、知识链对接产业链,为贵州减贫事业和乡村振兴作出巨大贡献,涌现出“干净茶”“潘核桃”“人民小酒”“张蔬菜”“龙猕猴桃”“博士村长”等一系列“贵大品牌”。
特别是在年,面对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收官战两场战役,贵州大学加强科技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溪山春雨”贵大助农云课堂,向社会公布了百人专家团手机号码和产业方向,全员全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网上技术指导累计达60万余人次。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书写贵州山地高原的“生态畜牧大产业”——贵州大学生态畜牧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典型项目成功入选。至此,贵州大学已连续4年获得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贵州大学校歌唱响的是立德树人于国家的责任。勇于担当使命,在年风雨历程中,已然成为贵州大学奋勇前进的澎湃动力——
累计选派多名教授、博士和58名科技副职及23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近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实现了服务贵州全覆盖。共培训农民近9万人次,累计新增农业产值71亿元,带动50万农户脱贫致富;
年,成立12个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服务团队和十大工业产业团队,全面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为工业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成效显著;
实施“博士村长”计划,组建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为辅的“博士村长”实践队,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截至今年8月,共选派“博士村长”1.5万余人次,组织近支实践队伍“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服务于榕江、纳雍、紫云、贞丰、赫章等46县;
…………
在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贵州大学汇智汇资、形成合力,坚定不移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为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西部地区要想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关键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宋宝安说,贵州大学充分利用智力和人才优势参与全省产业发展,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靶向,力争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保障。
李建军表示,结合贵州提出的“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二三四”总体思路,贵州大学将继续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智库优势,继续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开拓思路,创新形式,谋划增收项、效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