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馆校合作让革命文物成为最好的课堂

在实景化、沉浸式体验越来越成为主流参观方式的今天,“打开大门”“拆除围墙”的博物馆究竟可以做什么?该怎么做?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副馆长罗兴连告诉记者,近年来纪念馆开展的一系列馆校合作项目,打通了学校和博物馆之间的联系,让馆里收藏的丰富文物藏品成为了学生、家长、老师们学习历史,塑造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罗兴连说,对今天的博物馆来说,教育功能越来越凸显。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馆校合作项目开展多年,立足于自身的馆藏特色开发出各种公众参与度很高的教育活动,之前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现在也更多地向高校延伸,比如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把他们研究生的《岭南服饰文化》课程搬进大元帅府,从大元帅府中西结合的遗址建筑和馆藏服饰中汲取岭南文化元素,近距离鉴赏馆藏服饰精品。此外双方还合作开发了“福到”和“韵”两个文创品系列。

“请进来”之外,馆方团队也更多地“走出去”,结合学校的思政课、班会等,以专业之长与年轻学子们一同打开新思路。比如在中学里培养“红色宣讲员”,让学生们自己讲红色故事,体会革命精神;又比如组织中学生辩论赛、志愿者培训、小小讲解员等活动,让孩子们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实打实地用起来,真正地融入记忆。

罗兴连说,革命史、近代史的讲述需要用心琢磨。今年馆里把主题课程送到了西藏波密的中小学里,在课堂上讲的时候,馆里授课老师就把历史内容与大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结合了起来,并融入了同期送去的《新青年》相关主题展览的内容,让课程的氛围一下子活泼起来。

还有就是加强对学校老师的培训。去年在贵州赫章时,馆方团队结合第一手材料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在赫章三中给历史老师们讲了课。赫章县同时通过网课的形式让全县的历史老师都来听,这样就把最新、最权威的成果送到了最需要它们的教学第一线。

罗兴连说,今年馆里开始做的戏剧工作坊,把实地教学、专业训练、实景演出、冬令营/夏令营等模式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设计了许多内容,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受访者提供

(部分图由刘俊熙摄影)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