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最美家庭李光芬家庭用心培育家庭美

                            

世间所有的风景,永远都不及回家的路,咫尺繁华,转身即家。“月是故乡明”,每个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心中最是牵挂的、总要回归的,一定是家。牵动着我们灵魂的家啊,应该是宁静的、温暖的、安定的。

来自毕节试验区的李光芬家庭,是千家万户中普通的一员。李光芬是毕节市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丈夫王去非在毕节市实验高中工作,儿子王榆文在毕节市铁塔公司上班。李光芬的母亲在11年前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病,她的父亲也年迈体弱。在11年间,李光芬无微不至地照顾家中老人,这个简单、快乐的三口之家共同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将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在五口之家中延续,深受邻里和单位的好评。虽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李光芬全家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相互支撑、积极进取,让家庭美德在一日日的平凡岁月中悄然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年5月,李光芬家庭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全国“最美家庭”李光芬(右二)、王去非(左一)一家孝老爱亲,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家庭之爱的记忆与传承

8月15日的清晨,记者来到了李光芬的家里,初升的阳光把这个温馨的家庭映照得格外的温暖,家里一尘不染、物件摆放井然有序,处处可见呵护之情。李光芬的母亲、84岁的朱怀玉虽卧病在床、全身不能动弹,但却面色红润。“妈,我抱您起来!”李光芬轻言细语,动作温柔地把母亲从床上抱起来。抱起来喂饭、抱起来上厕所、抱起来活动,这样费力的抱不知道每天要重复多少次。记者无意间看到,李光芬在把母亲抱起时,朱怀玉凝视着女儿,眼神是那么的充满爱怜和喜悦之情,让人无比动容。

记者还注意到,家里整整齐齐地晾着一排衣服,李光芬说:“夏天炎热,一摸到妈妈的衣服上有汗水或者吃东西弄脏了、流口水弄脏了,就立刻换。一天要换很多次,包括妈妈平均一晚上要起来四次,反正看到脏了就换,要让妈妈干干净净的!”

在靠墙的桌子上,整齐地摆着一摞书,有《三国演义》《论语》《童年》《草房子》等,那是李光芬的父亲李佳观最爱读的书。88岁的李佳观精神饱满、眼睛明亮,一把接过记者带去的《毕节试验区》杂志,认真阅读起来。一旁的王去非温文谦和,准备去上班的王榆文笑眯眯地先洗好苹果。

在50岁的李光芬的记忆里,自己成长起来的家就是极其幸福的。李光芬的老家在赫章县野马川镇大田村,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思想开明,从不重男轻女,尽管家境贫寒,兄弟姐妹7个还是个个进校读书,姐姐在村里是第一个念书的女娃娃,受此影响,村里的女孩陆续走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母亲手巧,白天忙农活、做家务,夜里经常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帮乡亲做小孩帽子、衣服、被子等。李光芬说:“母亲常常接济比我们更穷困的人,地里田边,看到穷困的乡亲,就笑眯眯地从背篼里顺手掏出莲花白、新鲜玉米,抑或是几个土豆送给他们。”

李光芬回忆,小时候家贫,但父母并没有因此唉声叹气,反而家里经常充满着笑声和歌声,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她说:“父母总是把好吃的省下来给我们,也把奶奶照顾得特别好,当时奶奶住我们家时,每顿饭甑子底下都会单独蒸一碗亮晶晶、香喷喷的大米饭,我们知道那是专门给奶奶吃的,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偷吃。一个月家里只有一两斤菜油,母亲省下来很多给奶奶炸豆腐,每次奶奶都舍不得吃完,要留下一些给我们最小的弟弟。”

“家里有一棵板栗树,成熟的板栗掉在地上,剥开就可以吃,那是少有的美味。我们谁要是捡到,就把最大最圆的悄悄放到父亲母亲手心里,只要看着他们吃下去,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李光芬讲述着儿时的欢乐。

家风总是会传承的,少时的耳濡目染,终会形成日后的美德善行。

家庭之爱的接力与报答

年,朱怀玉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病,虽四处求医,但病情仍不断加重,以至于后来行动不能自主,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除了眼睛能动、嘴巴能动,身体其他部位都不能自主行动了,如今卧床已11年。

李光芬说:“11年来,母亲的精神和身体日渐衰弱,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细心的照顾。口渴了,得有人喂,想上卫生间了,得有人抱,甚至连一缕头发遮住了眼睛,也得有人帮助。作为女儿的我,尽量利用节假日时间,陪在妈妈的身边,喂妈妈吃饭,帮妈妈换洗衣被,给妈妈理发、洗头、洗澡,帮妈妈活动四肢,给妈妈按摩,帮妈妈刮痧,扶妈妈移步,背妈妈下楼,用轮椅推妈妈上街,带妈妈坐车看风景……”

之前朱怀玉还在赫章老家时,李光芬几乎在所有的假日、假期都回家服侍母亲,今年2月,为了体恤兄弟姐妹的困难,同时为父母尽到更多的孝心,李光芬和王去非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家里来,一家三口悉心照料体弱多病的两位老人。自此,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朋友相邀,李光芬都没有参加,而是在家照料两位老人。

在上班的日子,中午的时间得安排得十分紧凑。李光芬说:“一下班,我迅速在学校附近的超市买好菜,立即打车回家,下车后飞奔上楼进家门,先抱妈妈上厕所,然后做菜。因为丈夫已经提前设置好做饭模式,此时饭已经熟了。我迅速择菜、洗菜、炒菜,给妈妈把菜打碎,就可以喂饭了。当我喂好妈妈后,在这短暂的中午,我们还可以睡上20分钟的午觉。”

李光芬每天都变着花样为家人做菜,一果一蔬,都非常考究。由于长期抱母亲,李光芬的右臂经常疼痛,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她,她说:“我不仅要让妈妈三餐吃好、四季温暖,也要让妈妈心情愉快,要尽最大努力,让妈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说起最难忘的事,李光芬哽咽地说:“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在夜里蒙眬中感觉到遥远又极细的呓语,我极力睁开像铅一样重的眼皮,侧身问妈妈,原来是她要小便。我肚子疼,浑身发软,勉强爬起来,挣扎着用力抱妈妈起来放到方便椅上。抱妈妈上床时,我的脸贴在妈妈的额头上,看到妈妈嘴唇嗫嚅、眼里噙满泪水。等到闹钟把我叫醒时,窗外天已露出鱼肚白。我大惊并自责不已,怎么一觉睡这么久,转身看看妈妈醒了没,只见妈妈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天花板,口水顺着嘴角淌去很远,背上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见我醒了,妈妈关切地看着我,好像在问我好些了吗。原来妈妈早就醒了,但她一直强忍着自己的痛苦,不忍心叫醒生病的我。平时妈妈要起夜4次左右,还要帮助她重复睡、坐、翻身的动作,那晚却只起来一次!因为心疼我,妈妈强忍着自己的痛苦。”一动也不能动的母亲,几个小时以来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女儿,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王去非也尽心尽力地支持着李光芬,在接两位老人来家里之前,他就忙着收拾屋子,把客厅整理出来,安装上大床,铺好被子。王去非隔三差五就上山去取清澈的山泉水来给家里做饭,家里买米买油的重活全由他承担下来。他还查阅古籍、翻阅书本,想着为岳母治病,把买来的药打成粉末,拌上红糖,制成药丸,给岳母服用。李光芬告诉记者:“平时,丈夫发挥自己的专长,给妈妈扎针。当我在单位忙于工作回家较晚的时候,他在家已经做好饭,陪爸爸吃饭,喂妈妈吃好饭了。当我在家里做饭的时候,他就陪着我的爸爸去操场锻炼。他就是这样默默地支持我。”

王去非的父亲是我市著名书法家王鉴清,已去世;母亲已经82岁了,虽然她行动方便、能自主生活,但毕竟年岁已高,平日里,李光芬和王去非轮流陪伴、照顾她。

家庭之爱的共担与奉献

当初母亲患病时,儿子正读初中,李光芬一到节假日就回娘家照管妈妈,便无暇顾及孩子,培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丈夫的肩头。每次李光芬动身前,王去非总是平心静气地对她说:“你放心照顾妈妈,孩子有我教育。”在这漫长的11年里,李光芬陪着母亲与病魔作斗争,丈夫教育孩子从初中进入高中走向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王榆文对记者说:“我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里。当妈妈回赫章野马川去照顾外婆时,爸爸就在家陪我,他总是教育我要懂事,让妈妈安心服侍外婆。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对外公外婆的孝心深深感动了我,我心里也想为年老体弱的外公外婆做点事。父母接外公外婆来毕节家里后,我把自己新买的床让给外婆和妈妈睡,自己依然睡旧床;妈妈抱外婆多走几步很吃力,我很乐意把外婆从里间抱到外间,或者从楼上抱到楼下,让外婆开心。”

李光芬一家与邻里关系非常好,经常帮邻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深得邻里的信任和尊重。王去非在学校医务室工作,早在20年前的时候,那时自家附近没有诊所,去医院又不方便,左邻右舍哪家半夜有人生病了,只要接到电话,王去非就会立刻起来去帮人治疗,解决了一些邻居们的困难。王榆文参加工作后,见到李光芬班里有孩子学习英语困难,就主动上门辅导,教孩子读英语。

王去非的同事、市实验高中的教师,也是李光芬家20年邻居的严书远说:“李光芬、王去非一家把老人照顾得非常好,而且家庭和睦、从来没有吵过架,这么多年来我是看在眼里。这样体贴入微的照顾,让人相信‘久病床前有孝子’!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一家是模范家庭!”市实验学校教师周亮说:“我和李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是我们学校老师的模范和表率,她一直担任学校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同时兼任学校语文教研组副组长。作为一个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她每天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认真上课,还认真地带领全组的老师进行教研教改。学校的老师们都知道李老师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女,很多时候忙完了学校的工作都很晚了,李老师还得匆匆往家里面赶。李老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是我们的榜样!”

李光芬一家以坚实的行动守护了精神文明之花!

阅读推荐

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