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档案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文化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新世纪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近年出版的《塘约道路》《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走向乡村振兴》等报告文学作品,都以深厚的感情书写贵州。
走向乡村振兴(视频:何俊杰)
年春,以大历史观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向乡村振兴》,在全国各地激起了层层浪花:新华社发通稿,中央宣传部党建网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为题评介这本书,“学习强国”APP多次推介,《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向海内外介绍书中内容,《文艺报》以《书写可歌可泣的新时代创业史》为题发表作者访谈,人民政协网、中国青年网、多彩贵州网、中国西藏网等全国媒体相继报道推介,至今报道该书的媒体已达数十家。近日,“天眼27访谈”在毕节专访了《走向乡村振兴》的作者——王宏甲。
镌刻在骨子里的“人民观”
在我的眼里,王宏甲是当之无愧的大家,著作等身,荣誉非凡。但与他接触后,才感觉到他的“大”来之不易。他将自己经历过的阳光、风雨和泥泞,都化作醇厚的情感和清醒的认识,造就自己,也影响着读者。
王宏甲新著《走向乡村振兴》
王宏甲年6月出生在福建建阳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成长经历既坎坷又充满传奇色彩。15岁半就到农村插队,与乡亲们在田野里摸爬滚打8年。
回忆起50多年前的往事,王宏甲记忆犹新:“记得我18岁那年得了恶性疟疾,高烧不退,说着我自己不知道的胡话。我插队的村子只有14户人家,全村只有我一个知青。夏季的大水冲毁了小村连接大队部的桥梁,我们村成了孤岛。村里的妇女们轮流看护我,把老人们认为能退烧的草药熬成汤一口一口地喂给我……年冬,我告别生产队的乡亲,就要离开插队8年的闽北山村了,乡亲们把我送到村口,队长说:你还会来看我们吗?这句话有无限内容,令我震撼!那以后,我一次又一次重返插队的村庄,看到衰老的笑容是怎样把我视如归乡的儿子,牵衣执手争着拉我回家,我的泪水就像种子那样掉在我种过的土地。”
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上,无论是在建阳县冷冻厂当工人、县商业局做干部,还是后来自学创作、考上大学,一路跋涉来到北京,他心底始终保存着对那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多年后,他应邀给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讲课,整节课只讲了两个字:农民。他说:“科学主理,文学主情。在我全部的作品中,最深厚的感情,是农民哺育的。”“作为土地,我情愿被谁耕种;作为庄稼,我情愿被谁收割。”
王宏甲在做报告
王宏甲不但在文学上造诣极高,而且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风格独具。他把对中国历史的研读同现实的体验汇聚到思想的熔炉里,化作语言文字,以一种清澈、明亮、高尚的价值导向,影响着广大的读者和听众。
他曾赴韩国出席首届韩日中文学论坛,作《我的中华文明观》演讲;赴法国参加首届中法文学论坛,作《世界需要良知》演讲;赴俄罗斯参加国际文化对话会议,作《在圣比得堡怀想阅读》演讲。
尤令人钦佩的是,他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创造性的释读和深度挖掘,出版了《人民观——一个民族的品质》专著。这部文史著作以国史、党史、军史三线交织结撰全书,上起《尚书》,下至当今,将中国历史文明和现实政治融为一体。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废墟里埋藏着诸多英魂,即使断简残篇留下的残破音节,也能让我们看到殷切的梦想、壮烈的呼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人民观——一个民族的品质》出版于年,影响深远,不少党政机关、军队院校、党校及干部学院邀请王宏甲去作“人民观”演讲。
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追本溯源,从而使整个演讲格局视野雄阔,充满激励和启迪,饱含政治智慧。
讲起新中国,王宏甲曾这样说:“一个民族所有的变化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人的变化。半个世纪前还‘一盘散沙’的国人,在新中国变成数亿精神焕发的人民,给全世界留下强烈印象。人民观已成为很多人的人生观。这是一个民族迅速更新自己,发愤图强的根本!每思于此,我心中都会涌起温暖。”
王宏甲所著的《人民观》
采访王宏甲之后,我把收藏已久的《人民观》再拿出来细嚼慢咽,读着读着,大脑里异乎寻常地亮堂起来,仿佛走进一片葱茏明净的心灵家园。
有人说:“王宏甲在用心、用大爱、用使命煮字。他不单单是书写,也不单单是记录,他呼唤一条与时代合拍、和人民相守的道路。”从我曾经拜读过的《智慧风暴》《中国精神》《世界需要良知》等一本本蕴含良知和真情的作品里,我仿佛触摸到他一直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像唐代诗人写边塞那样的情怀。
采访中我了解到,近几年来,为了创作《走向乡村振兴》,王宏甲深入走访了毕节多个乡村,记下的采访笔记一个行李箱都装不下,搜集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
在采访过程中,他可以与老态龙钟的搬迁户、渴望进城读书的孩童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他的采访,常常误了饭点。有时,他会兴致勃勃向大家讲述采访到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眼里还禁不住有泪水。
在创作的冲刺阶段,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不吃晚饭,甚至连剃胡子、理发的时间也腾不出来。因水土不服肠胃出了问题,他也硬撑着不去看医生。长时间的电脑操作使左眼充血红肿,他剪一张纸片遮着眼镜框又继续工作……他说,有一种力量在催促着他:快写!快写!
年在赫章县海雀村采访“时代楷模”文朝荣的妻子李明芝
从年以来的4年时间里,王宏甲不是只在毕节,他还跑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多个自然村寨,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脱贫攻坚战。
王宏甲曾荣获“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他是获奖者中唯一的作家,意在表彰他“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人们感受到了时代神经脉动的丰富多彩”。
对这一荣誉,他很看重,把奖杯图片作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