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嬢嬢,天气预报说后天要下雪降温,我们争取趁这两天把地里的丹参采收完,大家再加把劲,下雪了怕烂在地里。”近日,在赫章县妈姑镇砂石村丹参种植基地,工人们趁着难得的“小阳春”采收丹参。
拖拉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丹参随着耙犁不断地从土里翻到地面。
晟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遵牧告诉记者,今年在砂石村流转亩,双坪乡有多亩种植丹参。目前已有两家药企和合作社签订了供货协议。
今年30岁的周遵牧大学学习的专业是雕塑。毕业后,与弟弟周航行,同学欧洪辉、赵富来到老家种植中药材。这群曾经在大学里手握画笔和美工刀的知识青年从此一头扎进乌蒙深山,开启自己的田园梦。
周遵牧告诉记者,在学校时他和同学们靠着画壁画、做雕塑等工作勤工俭学积累了创业启动金。在回乡时,周遵牧看见老家人因外出务工大片的土地被撂荒,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回到学校后,周遵牧将老家现状与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学,竟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这群初出校园的年轻人,经过反复协商和实地考察论证,决定跟随周遵牧来到老家赫章县朱明乡磨角村,种植中药材。
起初,他们从村民手中流转亩土地试种白芨。“亲戚们把这多亩地无偿拿给我们用,纯粹是抹不开面子。这一年我们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有欣喜,但更多的是不懂技术,不了解市场行情的心酸。”周遵牧说。
有了土地,要硬化机耕道、修建蓄水池、做水泥桩柱等基础设施,来基地务工的村民需要支付劳务费用,还要购买种子、农机具、地膜、肥料……
一系列的支出让他们最初准备的那点为数不多的创业经费很快见底,合作团队中的队友面对整天与深山土地打交道,无休止地劳作和看不见的收益,产生了迷茫。一年多以后,团队由原来的的8人减至4人。
年,周遵牧领办的赫章县晟农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流转土地亩,种植白芨、丹参、射干、何首乌等中药材。
欧洪辉和周遵牧是同班同学,来自铜仁松桃的他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赫章与周遵牧一同战斗,在团队里他不光管理财务,还是一名拖拉机手。欧洪辉告诉记者,“以前使用刻刀做雕塑,拿排笔画作品,现在我用拖拉机也能为大地描绘春色。”
来自六盘水水城的赵富常年在基地里奔走,黝黑的皮肤加上粗犷的装束,俨然一副“山大王”架势。斤一袋的丹参赵富双手一抛,轻轻上肩,走在乡间小路上不累不喘。
资金紧张时节,为了让合作社稳健运行,周遵牧不得不暂时将弟弟周航行“卖”出去,周航行到遵义艺术培训机构给学生授课,用授课费维持合作社日常运转。农闲时节,周遵牧也会带着自己的团队到处揽活画壁画、做雕塑,赚到的钱来补贴合作社运转。用他的话来说,现在合作社有了订单,辛苦了4年的中药种植终于上路了,大家再咬牙坚持一阵,挺过就好了。
村民郭春才自合作社成立后就在基地务工。之前,一家人每月靠领低保救助金生活。合作社正式运转后,郭春才的老伴也经常来合作社务工,每天收入80元。现在,夫妻俩每月近元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据悉,合作社成立以来,间接带动周边群众上百人就业,支付工资达60余万元。
周遵牧是个有心人,也是个谨慎的人。在朱明乡磨角村养种植基地,上千羽色泽鲜亮跑山鸡成为寂静的山村增添了生气。周遵牧考虑到药材粗加工生产剩下的边角料很多,浪费了怪可惜。于是尝试着用加药材基地的中药材边角料和玉米碎搅拌成的饲料喂养鸡,不仅降低了鸡的发病率还提高了其肉质和营养价值,目前已与贵阳的餐饮店达成初步合作协议。试验成功后,周遵牧准备开春扩大养殖规模。
如今,丹参种植让起初半信半疑的普通村民尝到了甜头。为了让更多村民分享到这一实惠,周遵牧经常到村民家中动员药材种植,并鼓励大家在玉米地里套种续断,实现双重收益。周遵牧告诉记者,丹参每亩可栽种至0株,采收生丹参斤左右,净产值元。
为使群体能够从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合作社主动提供种苗,使贫困户实现“零成本”种植。在生产销售环节,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合作社与全体贫困户签订了中药材购销协议,并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优先收购。丹参进入收获期后,由合作社免费提供山区丹参采挖专用机械采挖,提高劳动效率。
“明年,合作社将在原有的种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逐步形成了一条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双坪镇的厂房建立检测室,在确保丹参质量和产量的情况下逐步探索对对丹参进行深加工,注册商标,做成更多高附加值的丹参产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周遵牧说。
杨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夏民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