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脱贫故事政策好人勤快脱贫不是问题

我叫李文松,今年45岁,是毕节市赫章县哲庄镇山脚社区的村民。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我以前一直在浙江、广东等地打工,虽说每月有一定的收入,但拖儿带女的,除去房租费、生活费等日常开销,每个月所剩无几。   每年春节,因为舍不得春节期间丰厚的加班费,所以只能通过电话给家人问好,辛酸只有在外打工的人清楚。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万家团聚的春节期间,在那灯火辉煌的街头,我和妻子守在永不停息的机器旁,只为那双倍的加班费。过完年,孩子即将开学,我和妻子又为那昂贵的学费发愁。   这几年,扶贫的春风响彻神州大地,党的好政策一批又一批的在我的家乡落地生根。我很庆幸,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党的扶贫政策向我“招手”。   年春节回家过年,正当我筹备外出务工时候,村干部来到我家说:“李文松,你家是贫困户,以后会有很多好的政策向你倾斜,但你也要勤劳。”   从此,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我继续在外打拼,妻子刘云在家利用政府发放的元补助资金以及5万元的特惠贷,买了两头牛开始尝试发展养殖,如今牛已出栏3次,获利2.8万元,这一年我家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年,我家享受人均环境卫生整治项目,对厨房、厕所、圈等进行了改造,并对室内外进行了粉刷,原本灰暗的房屋焕然一新。

年,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我觉得没有必要再背井离乡去打工,准备在家发展。我把我的打算告诉包村干部宋娜后,她立即为我和妻子申请了公益性岗位,两人合计每月元。   现在,三个女儿在学校读书,既不用交纳学费,还可以获得补助,极大地减轻了我的负担。如今,在教育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大女儿李雪梅就读于毕节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由原来的中专升为大专。二女儿李雪梅初中毕业后,因年龄较小,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就读于贵州省旅游学校。三女儿还在哲庄镇初级中学,应该享受的政策一项不落,每个学期按时发放困难学生生活补助。   我也利用自己的手艺,在周边打零工,每月收入元以上。村干部引进企业在我们村种植高粱和精品水果,除了在基地的务工收入,土地流转费就有元。年底一算经济收入帐,竟然超过了外出务工的的收入。曾经常萦绕在脑子里的“愁吃、愁穿”难题已不知所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整理

编辑胥芬芳

编审王璐瑶李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