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记来了,快进屋坐。”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在赫章县松林坡乡,周燚和战友们没有放假,依然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担任松林坡乡党委书记3年来,周燚披星戴月、走村串户,从各类会议安排到走访群众情况,他都一一记录在的工作笔记里。3年来整整记录了11本笔记本,仅今年就有4本。
周书记是个什么样的人?当地群众评价:时常跑在村里的干部,对百姓很有感情。周燚在香葱基地察看香葱种植情况。今年2月,受疫情影响,松林坡乡香葱坝区——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建的“香葱基地”,上千吨香葱即将面临滞销难题,眼看群众的收入没着落,周燚一时心急如焚。抢抓时机,减少损失。周燚的笔记里记下了这样几句话:2月1日,紧急协调土地、水源,帮助基地建设冷库;2月3日,帮助企业牵线,对接长沙、广州、上海市场;2月15日,安排人员戴口罩务工,完善新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物资。前后一个多月时间,周燚与当地干部帮助群众成功在新建的小薯块坝区移栽余亩香葱,保证香葱的数量和品质不受影响。4月,香葱开始外销,村民有了收入,大家都露出了笑容。周燚走访村民,了解村情。“扶贫工作怎么做才能让群众满意?”面对记者的提问,周燚一面思考,一面总结:“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困,谋群众所需。”疫情期间,周燚在走访中了解到半边街社区低保户杨建无法外出务工,全家一时没有收入来源。他便上门沟通,动员杨建前往家门口香葱基地务工。之前在浙江、湖北等地务工的杨建,均从事养鸡工作,由于不习惯种植产业,杨建去香葱基地务工一天便回家了。再次上门沟通,周燚记下杨建的所思所想,并帮助他联系养鸡场寻找务工岗位。现在,杨建留在了家乡,成为养鸡场的固定员工,每月工资余元。小笔记本里有大乾坤。从搬迁扶贫到产业扶贫,从教育扶贫到健康扶贫,每一项他都认真记录,反复琢磨,适时跟进。选择实干,选择一种责任与担当。今年5月,松林坡乡连续两个月干旱。一时间,河水枯竭,水源短缺,8个村集中供水的1万多名村民深受影响。周燚立即组织乡里的干部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案。5月8日,安排水车给村民送水;5月16日,县财政局紧急安排补短板资金20万元到位,县水利局派来专业勘测机。周燚记下了停水期间的工作安排。两个星期不到,不分昼夜,两口米、米深的水井成功出水,周燚与群众们都很激动。“出水后,管道的后续管理很重要,确保群众用上源源不断的干净水,当地干部一处处查看,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周燚告诉记者,夜晚巡逻检查,没有路灯的地方,他们便用电瓶临时解决照明,就这样,排查完了8个村的饮用水管道。几年来,松林坡乡有了很大的改变,周燚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决胜之年,在周燚的工作笔记中,有当下的举措,也有未来的憧憬。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骏娇编辑孙蕙编审付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