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ldquo粮rdquo策丨毕

在计划经济时代,“三产”有着严格的行业界限,它们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紧密。可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产”融合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目前,毕节“三产”融合成了广大农村方兴未艾的新气象,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农旅融合发展等方面,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进一步加快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画的乡村,产业兴旺,群众安居乐业,构成了一幅宜业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画。“龙头”带动:科研与产销完美交融6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金沙县经济开发区的贵州新中一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时,在该公司的种子加工厂门口,工人正在往一辆卡车里装玉米种,准备将20吨玉米种运往重庆。在优质大米加工厂内,工人正忙着把一袋袋大米码放整齐。工人在装运玉米种“为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我们还建设了米粉厂,目前正在进行机器安装和调试,预计一周后投入生产。”该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文亮介绍。刘文亮介绍,该公司于年11月在遵义成立,年整体搬迁至金沙,注册资金万元,占地50亩,现有员工42人。该公司以现代种业技术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农作物为重点,以优质米产业和农化服务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系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年,该公司获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近年来,该公司依托金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了1万余亩稳定的优质稻生产基地,生产的“冷水河”优质大米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年产优质大米吨,产品不仅在本地深受欢迎,还远销广东、重庆、上海等地,年销售额超万元。进行机械化插秧目前插秧季已接近尾声,记者在现场看到,刚完成插秧作业任务的十几台插秧机安静地“躺”在该公司库房里。该公司的水稻生产基地位于绿树成荫的冷水河流域,水质好、土质优,分布于金沙县清池、西洛、岩孔、五龙4个乡(镇、街道),带动了7个村级合作社共同发展,与农户签订协议,把优质大米的种子、有机肥、生物农药免费送到农户手中,按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并给务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刘文亮介绍,为了加快当地“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该公司还拓展了农作物品种经营范围,积极发展酒用高粱业务。在贵州省农科院旱粮(高粱)研究所的支持下,在金沙建设酒用高粱试验示范生产基地多亩,进行高粱新品种的生产试验以及种子生产加工,并积极开发市场。目前,已与多家酱香酒厂建立合作关系,发展势头良好。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金沙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金沙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1.5万亩,打造20块亩以上坝区示范点。建成茶叶基地34.5万亩、经果林基地30万亩,种植有机高粱20万亩、蔬菜20万亩、优质水稻8万亩,茶叶和有机高粱成为两大优质产业。培育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个(金沙贡茶公司、金沙三丈水公司)、省级龙头企业21个、市级龙头企业46个,在全市的同类项目中名列前茅。目前,全市共有龙头企业国家级4个、省级个、市级个,合作社国家级27个、省级个、市级个,共建立利益联结“共同体”个。农旅融合:休闲农业与美景“变现”的方式夏日的马白寨让人流连忘返,来自重庆、四川等地的游客不光是来玩一趟,甚至可以在当地的民宿住上一两个月,把夏天最热的时段在这个清凉的寨子愉快地度过。大方县核桃乡马白寨一角(王宇摄)马白寨度假村位于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山峦环抱、秀水围绕、民风纯朴,白族民居独具魅力,农业基础好,是发展休闲农业、现代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理想之地,同时也是国家白族特色示范村寨和省民族文化村、省级示范小康村寨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休闲农业园区。马白寨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提升、体制创新、协同发展,实现了企业稳健发展、产业良性扩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多业态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完全融合,直接解决就业68人,其中精准脱贫户12户48人,间接解决就业人,创收在5万元以上,凸显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为了加快马白寨农旅融合进度,当地投资3万元建设食用玫瑰花文创基地,现有面积余亩,辐射带动种植食用玫瑰花亩以上,覆盖农户28户,年产鲜花约吨。群众采摘玫瑰花(本报记者郑林华摄)原材料生产出来了,马白寨开始利用天然有机的玫瑰鲜花,进行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当地采用古法手工制作健康绿色的玫瑰花瓣茶、花朵茶、玫瑰糖、玫瑰醋、玫瑰鲜花饼、玫瑰点心等多种绿色天然产品,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度假村的农特产品体验店内设立了销售专柜和试吃体验区,深受游客欢迎。还开通了网上商城及微店等,通过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为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马白寨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项目+农户”的“3+”模式,让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分红,增强了农户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带动广大农户创业、创新。覆盖农户36户,总计解决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4万元以上。同时,当地还不定期组织种植技术和乡村旅游技能培训,受益人数人以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返乡共创人员22人,年收入2.8万元以上;发展农家乐6户、农家客栈5户,户均年收入5.5万元以上;农家土特产加工3户,户均年收入4.2万元以上。年,马白寨接待省内外游客12.6万人次,实现农业及旅游收入万元,农产品销售额万元,总产值在万元以上,净利润万元以上,创税收万元。马白寨还带动了周边3个乡镇发展果树种植亩以上,带动木寨社区发展乡村客栈38家共个床位,乡村旅游点3个,农家乐、农家庄园14家,农特产品加工坊6个,农村电商收发点1个,农产品名牌2个。在加快农旅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方面,毕节具有丰富的资源,尤其在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农特产品等方面,优势明显,对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数据显示,年,毕节有农旅融合经营主体个,从业人数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人;带动农户户;全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营业收入12.27亿元。百里杜鹃管理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被命名为“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被命名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毕节全市的特色旅游产品,而且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直接收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特色农产品加工:让毕节的美食闻名遐迩6月14日,在贵州维莎绿色食品生态有限公司的预包装豆制品生产车间,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将做好的豆制品打包、装箱,准备送往贵阳、遵义、广州等地,进入合力、永辉等大型超市进行销售。该公司位于金沙县五龙街道鼓楼社区洪星物流园内,是一家从事豆制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食品企业。公司董事长夏维莎介绍,公司依托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粮油团队为技术支撑,在原材料跟得上的情况下,豆制品日产可达10吨,年产值约万元,产品颇受消费者喜爱。工人在制作豆制品记者走进该公司白豆腐生产车间,浓郁的豆香味扑面而来,工人正忙着手工点豆花、操作机器压榨白豆腐。“我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方便,这个工厂就在家门口,走路上班不到10分钟,吃住都省钱。”家住五龙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夏永刚说。夏永刚已经在公司工作了两年,每个月有元左右的稳定收入,和他一样,公司的大部分员工都是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能在家门口稳定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干劲十足。除了预包装产品生产和销售,维莎食品的豆制鲜品还送到了金沙县百余所学校的营养餐桌上。“为了保障学生们吃到安全、可靠的食品,我们每批产品都有严格的质检流程,并且每个月都会抽送样品到权威第三方进行检查。”夏维莎说。目前,该公司正逐渐形成原材料收购、产品加工、成品销售的规模化产业链条,不仅为当地农产品发展提供支持,还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就业岗位,“三产”融合效益日益提升。据了解,截至目前,金沙县启动了28个农业项目建设,推动形成了以茶叶、高粱、蔬菜(辣椒)和生态畜牧业为主,食品加工同步发展的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化布局,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1%。位于磅礴乌蒙腹地的毕节,独具特色的山地农产品加工业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生产出来的面条、刺梨干、樱桃酒、玫瑰花茶、油辣椒、腊肉香肠等产品畅销省内外。目前,毕节市把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作为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南京喜久久包装有限公司投资的大方县小屯乡豆制品生产加工项目,赫章县年产吨米粉、2吨豆制品系列食品生产项目,杭州漫绿食品有限公司投资的纳雍县漫绿豆制品加工项目。同时,毕节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改扩能、市场拓展、“专精特新”培育,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强化对首批高成长企业培育工作的监测调度,深入研判培育工作发展态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今年来,毕节组织全市各大产业企业申报现代农业产业基金,谋划储备项目59个。下一步,毕节将聚焦12个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建设优质原料基地,推广科学种植、养殖,推进品种选育改良,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供充足原料。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进一步培育壮大加工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竭力推动全市农业“三产”融合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有农产品深加工类企业余家,产值约45亿。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40家,较去年增加7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约25.07亿元。勇立潮头担使命,乘风破浪再出发。接下来,作为革命老区的毕节将不断加强农业“三产”融合力度,提高“三产”融合广度,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小麦、茶叶、魔芋、刺梨、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培育乡土经济、乡村产业,打造农产品品牌,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优质化的绿色高效生产基地,通过一二三产业相互间形成联动和融合,让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就业岗位和产业链增值收益尽可能留给农民,让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成果更好地留在农村。

阅读推荐

特岗来了,贵州招6名!

来源: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史开云高琦严飞

编辑:谭虎责编:胡秀娥

编审:徐冰洁监制:王韵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ijiefabu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