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眼时评观察依靠科技硬核力量拔

近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天眼新闻等媒体纷纷刊载文章,报道“科技扶贫”在我省遍地开花:中科院通过四年多努力,依托科技力量促成定向帮扶的水城县在今年1月顺利完成了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毕节市赫章县委书记刘建平在日前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谈到科技的硬核助推给贫困山乡带来了巨变;贵州省科技厅为包括赫章县在内的16个深度贫困县开通“绿色通道”,在科技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贫穷,如同“经济肌体”的痼疾。拔除“穷根”,需要准确研判“病因”、开对“药方”、“对症下药”。依靠科技的“硬核力量”,我们能更快速地找到贫穷的根源,更有效地突破旧生产模式“习惯性错误”,及时研究出有针对性的变革方法,加快脱贫进程。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充分掌握贫困地区各方面状况,是实现科技扶贫的第一步。年,中科院派出了包括院士、专家在内的几十名科研骨干,在对口帮扶贫困地区水城县30个乡镇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在对水城县各个乡镇的自然禀赋以及各个农户的需求进行充分摸底后,中科院提出了“量身打造”的脱贫实施方案建议报告,而后科研帮扶人员根据建议报告展开了一系列“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的工作。四年多时间过去,水城县退出了贫困县名单,而余下53户贫困户的顺利脱贫是年中科院定向帮扶团队最重要的任务。科研工作者们排除疫情干扰,毫不松懈,仍在继续着各种细致入微的指导。中科院定向帮扶水城县的示例,为各地依托科技力量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范本。贵州本土科技力量与脱贫攻坚一线战斗深入而广泛的结合,更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扶贫”遍地开花的喜悦。这一切不仅展示了科学技术对于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体现了实地调研的必要性、量身定制方案的重要性,还展现出科技力量对于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建设有着关键作用。“造血”能力首先需要产业支撑,“给技术”可以帮贫困地区解决生产难题,“扶产业”则让成效更长久;“造血”能力同时需要人才培养,科技力量下沉进入贫困地区,为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宝贵机会。由此可见,科技人员深入脱贫一线为“真脱贫”、“不返贫”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值得称赞。与此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线实践也是促进科技人员思考探索、推进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实事求是地走到田间去,科学研究才能脱离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技术更新才更有改善现实的真正价值。科技,为脱贫攻坚插上了加速的翅膀,让世代贫困的山里人找到了飞向幸福生活的出路;贫困,为科技的发展及应用提出了问题、指出了攻坚的方向。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能进一步实现双向促进,人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改善自身生存状况的同时,与环境和谐相处。科技扶贫已在贵州展现其强大的力量。我们期待更多更强的科技力量更快融入希望的田野,带领更多人彻底战胜绝对贫困并长期巩固脱贫成果,早日实现同步小康。作者   孟秋编辑 林晓明编审 马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