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奎,年1月,我从一名教育工作者摇身一变成为一名“第一书记”,从此与财神镇营坝村结下不解之缘。 营坝村辖5个村民组户人,贫困人口65户人。虽然到营坝村履职前,我对那里的贫困情况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初到营坝村,现实情况还是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全村约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存在安全饮水困难;通组路全是泥巴路,有的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走在村里,三两步就能看到白色垃圾,村容村貌特别差……
千难万难,苦干实干就不难。放下行囊,我便开始进村入户走访。第一站我选择了贫困最严重、条件最差的刘家湾组、花果地组。两个组多户约有户存在饮水困难,60%的村民靠吃“房盖水”,且断水时间长,期间要到1公里远的山下背水。从村委会到刘家湾、花果地全是稀泥巴路,很多地方穿雨鞋都很难走过去,老百姓出行相当困难;村民住房周围白色垃圾随处可见,臭气熏天。
“花红坪,刘家湾,吃水要等下雨天;环山坡,花果地,挑水挑到大半夜。营坝山高路不通,阻断姻缘阻断峰,郎在高山喊阿妹,阿妹扭头去广东。”营坝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一团黑沉沉的乌云,在我脑海久久环绕、挥之不去。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好,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共赴小康!我经常给村两委班子讲,“扶真贫就要俯下身子战!”。只有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才能与村民一道决战脱贫,走向富裕。 “要致富先修路。”年3月,全县“组组通”公路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和其他村一样,我与村班子积极为通组路建设筹备着。营坝村需建通组路17公里,但各路段地理位置偏僻、坡度陡、距离长、工期紧、质量要求高,工程发包过程中,迟迟无人接标。万般无奈之下,我千方百计发布消息,托关系联系施工老板。5月初,项目终于落地建设。
施工途中,因持续强降雨导致路面湿滑,原料供应十分困难。为保证水泥、沙子等供应,我多次召集施工队和村、组干部开会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原料保供方案,全面保障了原料供给。 群众喝水不安全,一直是我的心病。为此,我四处奔走对接协调,在财神镇政府及赫章县水务局的帮助下,争取到万饮水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有了资金,接下来就是寻找水源,开始动工。但营坝村山高坡陡,水源点分布不均,落差较大,蓄水非常困难。为寻找优质水源,我带领村、组干部深入走访调研、精准测量分析、科学制定方案,水源问题最终迎刃而解。 饮水项目建设途中,刘家湾组和中坝村大垭口组村民因水源点选址问题产生矛盾,村民多次堵工,严重影响施工进度。看到这种情况,我积极与中坝村两委班子取得联系,先后10余次组织矛盾双方协调,最终将矛盾化解。
另外,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组织营坝村、中坝村农户种植辣椒亩,从栽种到施肥除草,每天可容纳80余人务工,到收获季节,每天可容纳余人务工,有效解决了今年因疫情不能外出务工的难题,产业办在自己村,打工挣钱不出门。 如今的营坝村,交通便利了,一条宛如长龙的通村路从镇政府通向村委会,再到五个村民组,路上人来车往;饮水安全保障了,27个取、蓄水池传输机,将22公里银白色的管道连接个家庭,为乡亲们送去甘甜的山泉,送去爱和希望;环境卫生改善了,村道干净整洁,房舍错落有致,环境舒适优雅,穿梭在田间地头,眼前呈现的是一幅秀美灵动的新农村锦绣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第一书记,我就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韧劲,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整理
编辑施昱凌
编审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