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广州市番医院番禺楼建成投入使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切实减轻看病就医费用负担。 “更主要的是大幅度提高了赫章县骨伤科医疗水平,对遏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推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医院院长王桂芬说。 自年9月,广州市番禺区对口帮扶赫章县以来,采取挂职交流、选派专家支医等多种方式,加强两地医疗人才交流协作,帮助赫章县医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升素质,推进智力帮扶,惠及民生,助力脱贫攻坚。 截至目前,广州市番禺区共选派19名普外、骨科、麻醉、护理专家组团到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使对口帮扶工作顺利推进。 数据显示,年,医院服务门急诊人次人次,同比增长37%,出院患者,同比增长14.86%,实现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增长5.37%; 年,医院服务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13.75%,出院患者人次,同比增长了68.38%,实现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增长66.25%。 倾情帮扶续大爱,健康扶贫结硕果。通过帮扶,医院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就医环境、服务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切实为赫章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
推动健康扶贫 帮扶中,广州市番禺区专家团队克服困难创造了多项医疗奇迹,亲自主刀并指导完成腹腔镜手术、肘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等高难度手术共例,创造了贵州省首例手术1例,省第4例手术1例,毕节市首例手术13例,赫章县首例手术41例,医院首例手术55例。 “李医生!李医生!这里有一个孕期近38周的孕妇,胎心率出现异常,急需处理……”去年底,广州市番禺区帮扶医生李丽敏正在办公室接诊病人,听见医务人员急促的呼唤,她迅速赶到待产室。 孕妇是第二胎生育,剖宫产术后一年多便再次怀孕,间隔时间较短。除了检查胎心情况外,李丽敏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结合腹部体查,考虑到孕妇不仅仅是胎心问题,更严重的是有子宫破裂的可能性,她安排急诊剖腹产术,术中确诊为子宫不完全破裂。 数小时后,李丽敏走出产房告诉家属: “母婴平安,一切安好,请放心。”家属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数据显示,帮扶过程中,广州市番禺区专家团队开展专家查房次、手术示教次、业务培训次,培训医院医护人员人次。医院培训机制实行PPt+现场拍照+现场签名+理论考核的四合一模式培训,短时间内使医院手术室全程规范化运作。 坚持人民至上 广州市番禺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而且多次深入结对帮扶的深度贫困村达依乡元地村开展“党建助推脱贫攻坚”系列工作,为贫困山区群众义诊,发放募捐棉被 、衣物等。 帮扶专家经常深入精准扶贫户家中进行走访,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医疗帮助。 有一次,帮扶专家在得知徐某某孩子病情严重情况后,利用私人关系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孙传涛,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赶到医院,为其主刀开展左侧隐睾手术,术后恢复好,用实际行动证明帮扶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无私奉献精神。 不仅如此,广州市番禺区帮扶专家还把硬件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针对赫章山区骨关节病多发的实际,医院和医院达成共识,共建番禺—赫章中医骨伤精准扶贫病区暨医院·番禺楼,目前番禺区政府已投入共建资金万元、划拨.5万元用于医院番禺楼设备采购,致力打造赫章县最强骨科。 此外,广州市番禺区帮扶专家还指导医院建设泌尿外科,医院专科空白。 医院还为医院捐赠麻醉机、中医古典书籍、注射泵等15万余元设备和物资,对医院外科病房进行了改造,为医院门诊建设提供科学的规划、设计。 开展智力帮扶 为帮助医院提升医务人员的医技水平,番禺区卫健系统共接收安排84名管理、药学、临床、影像、麻醉、检验、急诊急救、助产等专业医务人员分别到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 “现有82名医务人员学成归来,还有2名医务人员在医院学习。”广州市番禺区帮扶专家挂职医院副院长龚利鑫说。 通过学习,培训人员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 医院接力式组团帮扶模式,为医院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授人以渔,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从根源上帮助医院解决诊疗水平偏低的问题。 其中,龚利鑫获评“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特别贡献奖”,成为贵州省评选出的20名援黔医生代表之一。 目前,帮扶专家谭本前正在申报《扶贫地区手术室简易空气循环消毒器的研制与效果评价》,项目若申报成功后,可推广至医院手术室,医院科研空白甚至全县医疗机构科研空白。 与此同时,陆晓云主管护师在成立首个院感质控组、开辟无菌物品间、培训骨科手术护士、招聘人才等方面全面启动最强骨科建设工作,从根源上帮助医院解决医疗服务能力偏低的问题。 在专家团队的帮扶下,医院方方面面发生了质的变化:腹腔镜手术从无到有,再到实现多个市县首例,并培养了能独立完成手术的骨干医师;骨科手术从不够规范到全程规范化运作,再到实现多个市县首例,并培养了能独立完成骨科手术的医疗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麻醉技术从原来只开展常规技术到能处理腰麻无脑脊液回流、成功抢救一例罕见麻醉药罗库溴铵高度过敏引起喉头水肿的高难度技术,麻醉科医师整体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手术室护理采用先进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手术器械分类、手术流程等,切实为患者健康护航。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邱胜
编辑 罗亮亮 编审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