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文茂,今年45岁,家住毕节市赫章县结构乡大寨村鱼洞组。因为有4个孩子正在读书,年,我家被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村里没有什么产业,我和妻子只能靠种地、打点零工维持一家人的开销,日子过得很苦。
年年初,听说村里要发展食用菌产业,还要组织村民到外地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我积极报了名,到大方、黔西等地参加技术培训。培训期间,我认真学习理论课和实践课,并提醒自己,不能浪费这宝贵的机会。
后来,食用菌产业在大家的期盼中发展起来了。我和妻子被聘到食用菌大棚务工。一个月下来,两人差不多有块钱工资,每年还能分红元。年年底,我家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脱了贫,日子还是要继续奋斗。通过这些年自身努力,我也有了一些积蓄,把家里的房子从80平方米慢慢扩建到现在多平方米。孩子们也很争气,读书也很用功。
然而,就在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一场意外扰乱了平静的生活——年11月,我出了车祸,在医院重症病房住了20多天,总共花费6万多元医疗费,医保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还有部分用药不能报销。
村“两委”干部知道我的情况后,积极帮我申请了民政救助款多元,又申请到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赔付资金多元。这样算下来,我住院基本没有自掏一分钱。
由于脱贫不脱政策,我家这几个孩子上学每年都有补助。至学年,单是教育资助就有元。让我欣慰的是,大女儿陈行今年考取了贵州医科大学,成为家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她给弟弟妹妹作了好榜样。
陈行入学读书,原本要交1.3万元的学费,但是获得一系列的资助后,只交了多元学费。
现在,村里的大棚改种效益更高的观赏百合,我的头部因为车祸植入的钢板还未拆除,只能做一些轻便的工作,但是收入并没有减少,这得感谢村里的合作社,让我没有失业。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在他的影响下,我也积极申请向党组织靠拢,并于去年7月被组织吸收为预备党员。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好!
整理 徐冰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
编辑张婷
编审王璐瑶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