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可乐文化是贵州省赫章县一带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该文化遗址位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彝族苗族乡,为夜郎古国的所在地,赫章可乐文化所反映的也是古夜郎国的社会文化状况。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赫章可乐已发现大量战国至汉代的墓葬及遗址。经过9次考古发掘,特别是年9-10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赫章县文管所在赫章可乐发掘古代夜郎时期“南夷”民族基葬座时,有许多重要发现。其中尤其是一些奇特的理葬习俗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随葬器物,对揭示古代夜郎文化面貌,探索夜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次考古发掘主要分两个工区进行。其中Ⅱ工区墓葬分布异常密集,在约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墓葬81座,许多掺杂或叠压关系令人吃惊。
墓葬年代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其中是否存在间隔期尚不明确。这次发掘共出土随葬器物多件,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可以说是建国50年来贵州夜郎考古发现埋葬方式最复杂、出土随葬品最丰富的一次发掘后发现这里流行一种套头葬,除此之外,可乐乡的出土文物为复原夜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线索。比如:具有镂空卷云纹的铜柄铁剑显示出高超的铸造工艺,铜戈提供了夜郎文化在地域分布上的重要信息。一具“干栏”式陶屋模型,展现了中原建筑文化和夜郎建筑文化的融合。此外这里还出土一件桥形钮铜印,印面正方形,印文为朱文篆书“敬事”,又释“敬吏”。
赫章可乐位于贵州西北部,处乌蒙山脉中段东缘。从古文献和目前发现的资料看,应属古夜郎国范围,但可能还不属夜郎国中心区域。《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夜郎与滇当时应同为西南地区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小国。滇文化的面貌现在已逐渐显现,但夜郎却始终是历史未解之迷。作为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夜郎是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赫章可乐夜郎考古的重要收获,逐步揭开了夜郎文化的面貌。赫章可乐的考古发现,有力证明了贵州境内确实存在一支既不同于滇文化,又不同于巴蜀文化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那些奇特的埋葬习俗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随葬器物,对揭示古代夜郎文化面貌,探索夜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贵州近年实施夜郎考古计划以来最重要的次考古发现。
而对它的研究也将旷日持久,解密从器物中传递出来的信息,研究遗址中的遗存现象,将帮助贵州进一步探秘夜郎,还历史以真实赫章可乐文化遗址的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地表不见封土堆。墓内填土富含红烧土颗粒。墓葬规模不大,长1.42-3.2米、宽0.4-1.45米平面形状主要为长方形,另有两种略变异的形状:一种前后端侧壁略作弧形外扩,平面约似一哑铃状,共发现9座;另一种头端顶壁中部有一小圆弧外凸,平面约似一钟状,共发现8座。埋葬姿式多为仰身直肢葬,双手屈于胸前,另也发现少量侧肢葬。这批基葬最引人注目的是奇特的“套头葬”,它指用铜釜套于死者头顶的埋葬方式。这里的铜釜,也可能是铁釜、铜鼓一类大型金属器。有的足部也套一件铜釜或铁釜,或垫一件铜洗。可乐发现的套头葬,在国内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国外也未见到相似情况。
专家们发现,使用套头葬的墓中有较多随葬器物,透出某种威严或神秘的气氛。由此推断,这些死者的身份定与常人不同一他们是夜郎民族的中下层巫师,还是地位尊崇的氏族首领?探究这种奇特埋葬方式背后的含义,成为贵州考古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过去在赫章可乐曾发现的铜金,但远不如这次发现的形式多样。其是用鼓形铜釜套于头顶,与过去所见相同,不同的是在墓坑底部四周用未经加工的石块全砌成一圈。其二是用一件大铜釜套头,另用一件大铜釜套脚,脸上盖一件铜洗,双臂上也放置有铜洗。其三是用一件大铜釜套头,用一件大铜洗垫于脚下,右臂垫一件铜洗,左臂旁侧立一件铜洗。“套头葬”铜釜内基本都保存了一部分头骨,可看出均为仰身直肢葬。
另外都发现使用木棺的痕迹。除“套头葬”外,还发现几种特殊埋葬方式。一种是用铜洗盖于死者脸部,发现两座墓都是这种情况;铜洗下头骨大部保存,肢骨却完全朽坏无存。再一种是用铜洗垫于死者头下,仅发现1座基,基主头骨已不存在,但铜洗上保存了一对铜发钗,洗边沿还保存了一对骨质耳环的残痕。另一种是在死者头侧墓底处斜插一件铜戈,共发现4座墓,铜戈或插于左侧,或插于右侧“套头葬”及其他的这些特殊葬式属夜郎民族特有的葬式,所反映出的丧葬意识和宗教观念很值得研究。墓葬随葬器物共出土多件,包括铜、铁、陶、玉、漆、骨等不同质地。其中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主要包括“套头葬”铜釜、兵器、装饰品和陶器等几类。器物分布多寡不ー,许多墓空无一物,有的墓仅一两件,稍重要的墓常有一戈一剑组合或附其他器物,最重要的墓随葬器物达百余件。赫章可乐“套头葬”的墓中主要使用了两类铜釜。一类是辫索纹耳大铜釜,宽沿外侈,鼓腹,圆底,腹上部纵向安置一对硕大的辫索纹环状耳。号墓出土的一件大铜釜肩腹部装饰一对圆雕立虎,立虎昂首扬尾,齜牙长啸,十分威武。这类铜釜共出土3件,外壁都附有较厚的烟炱。
另ー类是鼓形铜釜,也出土3件,这种形制的铜釜最早出土于云南祥云大波那和楚雄万家坝,赫章可乐先后已发现这种铜釜10余件,都用于“套头葬”墓。赫章可乐出土的装饰品种类甚多,有发钗、耳环、手镯等。其中发锻皆铜质,包括4种形制,最多见的为U形双股发钗,其次为首部缠绕为簧形的双股发钗。发钗使用时,常见两只交叉平插于头顶,有的紧靠头骨,有的距头骨4-5厘米,说明发竖立于头顶,有高、低不同形式。这与《史记》记载夜郎民族为“椎髻”的发型特征相吻合耳环有骨和玉两种,以骨为多。佩戴方式不一,有的双耳各佩一件,有的仅佩单耳,或在单耳上重叠佩3件。玉仅出土1件,主体呈璧形,外缘饰4片对称的冠状装饰,造形颇别致。手镯皆铜质。往往多只成组佩戴,双手数量不一定对称,有的右手戴1只,左手戴3只;佩戴最多的,双手各排列10只。手镯形制主要为窄条环形和宽带环形两种。宽带环形手镯有的镶嵌有数列细小的绿松石片,石片呈圆形或多边形,直径约0.15厘米,中心钻有小孔。
另外,装饰品中还发现一些小铜铃、铜带钩和用玛瑙管、玉珠、骨珠等穿级成的项饰。赫章可乐遗址出土的兵器中以卷云纹茎首铜柄铁剑、卷云纹茎首铜剑和无胡铜戈最有特色。铜柄铁剑之柄饰镂空卷云纹和精细的雷纹、辫索纹,造型优美,工艺精良,表现出高超的设计和技术水平。青铜剑形制和铜柄铁剑相似,但造形与工艺明显逊色,可能是一种早期形制。铜戈皆直内无弧形,可分为长方形内和M形内两类,内上常有浅浮雕图形装饰如号墓出土的M形内铜戈,内上饰3个牵手上举的人图形,援上也有图形装饰。类似的铜戈在贵州省西南地区曾有出土,可能反映了地域之间的文化联系。此外,这里陶器出土不多,器形主要为单耳小罐,还有盘口瓶、圈足单耳小杯等。其中特点突出的是折腹饰3-4个乳钉的单耳罐。陶器皆黄褐色,夹细砂,手制,烧制火候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