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企之力助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蔡明臣
一年前,我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的时候,就一直把党组织领导创办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成立了赫章县安乐溪乡天麻产业发展联合社,并用“四个精准”统筹推进各村(居)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稳步发展,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弱到强。
7月25日,认真聆听了王宏甲老师关于《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毕节探索中的新型集体经济大三级体制》的精彩授课,感悟颇多。对国有企业助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深感责任在肩、信心倍增。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提出“村党支部要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大力推行党组织领导创办新型集体合作社,逐步形成了村党组织领导创办新型集体合作社的1.0版本、乡镇党委统领合作社的2.0版本、县委统筹的县乡村三级联办的合作经济形式3.0版本,构建了毕节“新型集体经济大三级体制”。
实践证明,这是毕节实施乡村治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有效路径。非常符合毕节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实际,需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抓好抓实。
第一,突出“目标引领”,全力扛牢政治责任。在国务院批复《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的特殊时刻,省委、省政府到毕节召开了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大会,这是毕节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性、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要事、喜事。
在推进毕节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国企优势助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恰逢其时,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推进毕节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中主动履职、主动作为,坚决扛牢国企助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
第二,突出“引外强内”,全力促进提质增效。乡镇党委统领的合作社,产销对接也还存在不少难度,甚至危机。所以,“国企+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富有生命力,应该积极探索,勇于推进。国企的优势在于有政治担当,有资金,更有条件引进外部技术、人才,发展订单式的现代农业、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在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协作机制引领下,切实联引外部大市场,带领村集体经济实体抱团发展,通过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突出“示范带动”,全力打造实践典型。毕节市、县两级的国有企业总量有上百家,资产资金上亿元的实体公司数量也很可观。根据组织安排,每个国有企业都有联系帮扶的村(社区),国有企业帮扶联系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可以探索定任务、搞评比,通过“比武打擂”的方式,每年评比一批国企助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县、乡、村,强化示范带动,推动形成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百花齐放的格局。
同时,结合企业的主责主业,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路径,在“农工商城旅”不同业态领域树立一批典型,为全市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探索提供可复制、可操作、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全省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第四,突出“两端统筹”,全力推动乘势而上。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毕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基地个以上。”毕节有户籍人口万,仅常住的学生、教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就有多万。
初步预算,这多万人每年食堂刚需支出大概60亿元,蔬菜、鸡蛋、肉、大宗粮油等生鲜食品的需求量非常之大。这是一个外供和内需都很大的市场,很有必要构建政府引导、国有企业统筹、合作社发力的机制来统筹生产端和销售端,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在具体操作中,可采取“国企+集体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以开展进批发市场、进超市、进学校、进机关食堂等“七进”活动为重点,统筹做好农产品市内产销对接。以广州、深圳、重庆、北京、长沙、成都、贵阳等地的重点农批市场、超市为抓手,统筹做好省内外产销对接,推动“毕货”出山、风行天下,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助国有公司的“大船”出海,在市场风浪中搏击成长、行稳致远。
(作者系毕节商投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