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全校唯一的全职科学老师,带山里孩

12月4日,在经历6个月“太空出差”后,三名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安全“回家”!

*图源人民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赫章县六曲河镇中心小学,学生们在科学老师马昌庆的带领下,通过观看录像的方式,见证了航天员们顺利出仓的全过程。

“老师,火箭是怎么造成的呢?花了多长时间?”“老师,我也想当一名航天员,你知道怎样才能成为航天员吗?”观看结束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向马昌庆提出各种问题。

马昌庆认真地解答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心里充满了欢喜,因为他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的科学梦想种子,已经悄然在生根发芽。

他是全校唯一的“全职”科学老师

六曲河镇中心小学地处乌蒙山区的赫章县,是镇上最大的一所小学,学校里的名学生来自周边17个村庄。

作为一所乡镇学校,六曲河镇中心小学不仅远离科学资源集中的大城市,离最近的县城也有20多公里。

许多学生到小学毕业也没参观过科技馆、博物馆,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和电视。

六曲河镇中心小学

全校有将近70个班级,已经任教15年的马昌庆是学校里唯一的“全职”科学老师,负责四年级和六年级共四个班级的科学课,同时还要负责学校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的管理工作。

“1-2年级是每周一节科学课,3-6年级是每周两节科学课,我一个人根本上不过来,只能让其他老师来兼任,甚至学校的教务主任、德育主任都要给学生们上科学课。很多兼职科学老师缺乏专业背景支持和相关培训,面临着教研能力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高、实验组织操作困难的窘境。”马昌庆无奈地说道。

马昌庆老师在给学生们上科学课

除了专业科学老师人数的不足,学校还面临着实验器材老旧的问题。“由于场地安全问题,学校以前的实验室无法继续使用。部分实验器材也年久失修,加上保养不当,已经无法使用。”

长此以往,最基础的乡村学校如何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科技人才呢?这是马昌庆一直思索的问题。

为乡村孩子种下探索科学的种子

10月下旬的一天,校长的一通电话让马昌庆欣喜不已。“马老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给咱们学校的爱心包裹科创包到了。你找几个老师帮忙,去把包裹拉回来,尽快发给学生们。”

马昌庆了解到,科创包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为提升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而研发的。

包裹里面有21个实验用品,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到了发放包裹的那天,垒得高高的科创包就像一个个台阶,等待着孩子们走上科学的殿堂。

学生们早早就在操场上等着,即使急切地想得到礼物,他们依旧井然有序地排队。

“有个同学由于过于激动,老师发给他包裹的时候,他没有接稳,不小心掉到地上了。他迅速拾起来,抱着包裹如获至宝跑回教室。”

虽然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马昌庆仍然对当天的场景记忆犹新。“那一天操场上,教室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讨论的都是关于科创包的话题。”

科创包里面有个实验叫“偏心”的磁铁,马昌庆和另外两个科学老师在一起研究半个小时才弄清楚。

然而,他发现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都不用看说明书,十分钟就搞好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他感兴趣的事,甚至不用老师教,他就愿意去学习、去钻研。”马昌庆感慨道。

在科创包到来之前,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学生只能在下面看着老师操作,无法自己动手。

马老师开玩笑说:“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复读机,机械地把课本上的内容念出来,学生只能被迫去接受。”

学生们在科学课上使用科创包做实验

然而,爱心包裹科创包的到来,让学校里的科学课焕发了新的生机。

“比如电线并联和串联的道理,以前我要讲很久学生才能明白,但很快又会忘记。他们用科创包里面的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过一遍后,效果很不一样,甚至可以不按照常规的思路自己去探索。我觉得科创包就像是一把打开孩子们的探究心和好奇心的钥匙。”马昌庆深有感触地说道。

让科技之光照亮乡村孩子的梦想之路

除了每周两次的科学课,马昌庆还通过带学生参加科学竞赛、举办“科技小达人”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而学生们也用自身的改变,回报着他的付出。

今年6月,第二届少年硅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暨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在赫章县举行选拔赛,六曲河镇中心小学派出了二十多名学生参赛。

部分学生的参赛作品

其中,六年级学生小萍和雪雅设计的“空间站净水装置”,利用石英砂、活性炭、纱布等,将空间站产生的废水过滤净化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凭借这一巧妙的设计,她们最终入选了全国的决赛,并拿到了三等奖,这是赫章县的小学生参加全国科技比赛取得的最好成绩!

上周四,马昌庆又在学校里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科技小达人”知识竞赛活动,每个班级选出三名代表参加。

在竞赛现场,每支代表队的三名队员之间分工合作,认真答题。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面带微笑。

在第二轮抢答题环节,比赛进入了紧张激烈的局面。每个参赛队伍的神经高度紧张,抢答成功的组异常兴奋,每一次的加分减分都牵动着同学们的心。

看着学生们既认真又兴奋的样子,马昌庆心中已经想好了下一次“科技小达人”活动应该如何举行。

“明年我打算带学生们去到大自然中,收集植物的种子、叶子,不同的岩石,还有蝴蝶、昆虫。然后把这些做成标本,为学校留下一些东西,让以后的学生也都能看到。”

多年来,马昌庆通过大山里的科技课堂,为孩子们解密“十万个为什么”,告诉他们,身边的草木为何枯荣,遥远的星辰等待探索。

“我觉得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我和同学们一起解决某个科学难题的时候。我们一同探求科学真相,那个时候我们是平等的,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分。”

答案从来不会跃然纸上,

它们会在孩子们无尽的探索中一一呈现。

我们相信,

在乡村学校开展和普及科学教育,

将在更多农村孩子的心中

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而种子一旦落地,

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