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聚焦毕节海雀乡村旅游勾勒极贫山村新

10月3日

新华社刊文

《乡村旅游勾勒极贫山村新图景》

再次聚焦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

全文如下:

海雀村乡村旅游风光。新华社记者李凡摄44岁的王永刚种了一辈子地,今年开始在家换了“职业”,经营民宿当上了老板。   “每天需要做的,是按村里统一接待要求把房间打扫干净,做好日用品的更换,迎接来住宿的客人。时不时我们还要参加接待培训。”王永刚说。

海雀村教育培训基地今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已接待余名学员。新华社记者李凡摄

苗族村民王永刚家住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20世纪80年代,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海雀村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   “那个时候大家吃不饱、穿不好,村里没什么树木,盖房子都找不到多的木材,住的多是杈杈房、茅草屋,每次刮风下雨是一家人最痛苦的时候。”王永刚回忆说。   为了撕掉“贫穷”标签,海雀村在老支书文朝荣带领下,大规模植树造林,让村民在守好山林的同时,逐渐解决温饱问题。近年来,海雀村修起了通村公路、串户路,中药材、矮化苹果等产业也红红火火发展起来。年,海雀村整体脱贫。   “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说。年,赫章县支持海雀村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优势,成立旅游公司,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管理形式,带动海雀村发展旅游。   今年5月,村民们经营的民宿正式开张。   “一个月20天都有生意,每个床位50元一天,一个月起码三四千元收入,效益好,旅游公司还要分红。”王永刚是海雀村发展民宿旅游的受益者之一。   从住茅草屋到盖瓦房、建平房、修小洋楼,在海雀村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许多村民像王永刚一样,居住条件经过了“四代”变迁。   去年,王永刚自掏腰包2万多元,旅游公司帮助他家粉刷墙壁、修缮卫生间、配置饮水机等,发展成拥有10个床位的民宿房,他自己还做些民族手工艺品卖给游客。   “农村的房子,向来都是自己住,经过这么一更新换代,没想到还‘升了值’,这算是我家的‘第五代房’。”王永刚说。   享受着“第五代房”红利的还有彝族村民罗招文家。“回想起当年,家里饭都吃不上,5毛钱的读书费都给不起,穷得响叮当。”罗招文说。   现在,他家将3亩土地流转用于村里发展矮化苹果产业,村里帮他安排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有元左右。除此之外,他家和旅游公司签订协议,将年新修的楼房用于民宿改造,民宿共有8个床位,每月收入增加元以上。

每当游客团队到来,罗招文等发展民宿旅游的村民会排好队迎接客人。新华社记者李凡摄“以前老家房子所有家当凑起来就值百把元钱,我那栋新房子,别人出60万元我都没卖,算上老房子还有喂的一些牛、猪等,全部加起来值个百把万元没有问题,日子是越过越好。”罗招文说。   文正友介绍,在各类扶贫产业带动下,年初,海雀村人均收入达到元,全村余户村民,有了90多辆小轿车。     海雀村的蝶变,是贵州省近年来实施脱贫攻坚、改变极贫山村落后面貌的生动典型之一。贵州省扶贫办统计,年至年底,贵州累计脱贫万人,贫困发生率从年的26.8%减少至年的0.85%。

延伸阅读:   改善生态,发展产业!《人民日报》聚焦毕节海雀村致富路越走越宽

来源新华社

编辑王琳

编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