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创建工作启动以来,紧盯目标任务不放松,以“”工作法为抓手,推动哲庄镇还山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把握“一条主线”,进行谋划。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一主线,以哲庄坝战斗为背景,围绕红色文化挖掘、战斗场景再现、红色基因传承等方面进行谋划,并与乡村振兴融合,突出“红色和美丽”的主题。还山村规划党的建设、红色传承、集体经济、产业提升、人居环境5类项目,合计24个子项目。
遵循“两个原则”,找准方向。根据自然资源利用规划的相关规定,遵循“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不搞大拆大迁”两个原则,立足乡村实际,充分依靠村“两委”,广泛发动群众,听取群众意见,防止生搬硬套、大拆大迁。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前,走访群众户,召开群众会12场次,收集意见建议5大类条。经多方了解,准确把握村庄现状和群众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对原有项目进行提档升级,保护现有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确定了村庄发展的方向。
选好“三支队伍”,夯实力量。注重整合资源、汇聚力量,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用心选好“建筑施工队”“驻村工作队”“村干部队伍”,为村庄创建提供强劲动力。一是择优选用建筑施工队。严格执行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将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进行发包,集中对建筑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招投标,择优选用资质高、技术强、业绩好的建筑施工队来承建。二是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按照因村派人的原则,从贵州盘江煤电集团选派1名第一书记、市民政局选派1名、县委组织部选派1名驻村干部的基础上,县委党校选派1名懂党史的干部充实到驻村工作队中,积极参与还山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三是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以第十一届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推行村支书、主任“一肩挑”,较上届“两委”班子相比,本届班子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换届后村干部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5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20%。
整合“四力资源”,推进建设。紧紧抓住“红色村庄”试点创建的契机,整合“四力资源”,扎实做好村庄建设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集中“人力”来保障。成立领导小组,定期听取试点村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印发《赫章县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进度安排、建设内容、工作要求以及部门职能职责,设综合协调、规划编制、项目管理、红色传承、资金监管、工作督查6个工作组,共同推进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二是加大投入,汇聚“财力”做支撑。为做好“红色村庄”的建设,中央下拨资金万,省委下拨资金万元,市委和县委整合住建、文广、民宗、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资金.7万元,各级累计投资.7万元,用于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三是创新模式,深挖“潜力”重特色。构建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与“党建+诚信积分”融为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情况和网格员、联户长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党建+诚信积分”管理。积分超出分的部分可到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低于分的纳入负面清单管理。实现了“红色村庄共治、红色成果共享”的村庄治理模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万元发展玫瑰、天麻、茶叶等产业,助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四是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助振兴。积极争取实力强、有意愿的省管、市管国有企业,统筹安排县管企业,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模式,通过出资金、出物资等方式支持试点村建设。县属国有企业阿西里西旅游开发公司帮扶还山村,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点,促进文旅、农旅协调发展。发挥统一战线作用,调动民营企业、公益组织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引导市场主体、社会资金参与、发动群众等,合力推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借助盘江集团帮扶还山村的契机,争取帮扶单位资金项目支持。借助东西部协作,积极争取广州对口帮扶,充分发挥广州番禺区在乡村规划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通讯员闫鹏宇
编辑周阳
二审谢朝政
三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