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云连线”集中采访活动举行。代表们在北京前方驻地的视频采访室接受在贵阳后方的中央驻黔媒体、省内主要媒体视频连线采访。
在第三场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贵州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全国人大代表、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接受了主题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采访。 张集智代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毕节视察,远眺乌江山水,听取了乌江流域保护的有关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引用唐代诗人孟郊“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和宋代诗人赵希迈“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两句古诗,赞叹贵州生态环境之美,再次叮嘱我们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并作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要指示。 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要建好“绿色屏障”,以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为契机,持续种植、改造皂角、刺梨、花椒、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万亩以上,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努力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 二要打造“绿色园区”,实施绿色农产品加工提升和品牌培育行动,加快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辣椒等全产业链发展,建成4个以上特色生态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 三要做强“绿色经济”,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持续转换新旧动能,改造提升煤、电、烟、酒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健康医药、文化旅游、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等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要倡导“绿色文化”,树立绿色财富观、生活观,实施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园区创建行动,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文章写得更精彩,把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毕节新画卷描绘得更壮丽。 何光亮代表:解决磷石膏问题——从无害化处理到产业化利用 “以渣定产”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全球率先提出针对磷化工产业的生态环保高标准要求。包含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 磷石膏,是量很大的工业副产物,主要成分是硫酸钙,跟天然石膏的主要成分一样。区别是,由于是生产磷酸过程中产生的硫酸钙,所以里面含有一些残留的酸性硫酸或者磷酸根离子。如果流到环境或者地下水、江河里面去,会造成富营养化,酸性大了以后还会对一些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把它处理好。 首先要安全堆存好。因此,做好以渣定产,要把安全堆存做好,做到堆在那里不往地下渗,安全稳固,实现无害化堆存。 在安全堆存这个任务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好进一步的处理,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无害化处理。通常要花钱把磷石膏变成无害化,比如“井下充填”,采矿以后地下会形成一些空洞,把地下空洞进行充填,目的是防止地质灾害,提高对矿的回收率。我们把磷石膏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处理以后可以安全充填。本来可以用其他东西充填,但是会占用磷石膏充填消纳的空间。磷化集团前些年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最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就是让它安全地充填下去。这是无害化处理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产业化利用。现在我们提出的是生态产业化,具体来讲,就是我们投钱把它做成某种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对投资也有吸引力。通过产业化的路径,我们去年比前年利用能力翻了一番,预计年比年还会翻一番。当然,至少需要连续翻番三到四年,才能把大部分磷石膏产业化消纳、利用。 要把“以渣定产”做好,需要不断科技创新,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我们在技术领域突破越多,产业化对资本的吸引力就越强,这条路就能走得更好、更远、更可靠。产业化消纳将一定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相信一定能实现。 杨昌芹代表:做大做强竹编产业积极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让人备受鼓舞。 特别让我激动的是,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我是一个基层创业者,竹编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是一门传统手艺,我们要把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甚至融入以后每一个时代的生活。竹编手艺与时代审美结合在一块儿,才会有更大的市场,才能够把非遗传承发展得更好。 目前,我们公司建立的赤水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基地,有名员工,还与当地户人建档立卡户形成了“利益联结”,还带动名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易地扶贫搬迁户、留守妇女和残疾人。今年初,我们又招了20多名员工,让越来越多的乡亲通过赤水竹编非遗技艺实现脱贫致富。年,我们公司销售额达到多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竹编产学研基地进一步加强产品的研发。我们的产学研基地是结合生产、加工、销售、研发设计、研学体验、培训为一体的基地。我们会经营好我们的品牌,就像公司的初衷一样:牵手竹艺,牵手更多老百姓,把竹艺发展到极致。 在产品研发这方面,我们将开发出更多适合时代、生活审美的产品。比如,目前我们和上海的美术院校进行合作,他们的设计理念与我们的手艺相结合,效果很好。目前,赤水竹编产品80%以上都是私人定制,我们根据客户拿来的设计、样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私人定制,效果非常不错。 同时,依托非遗项目,可以进行文化和旅游融合。赤水市具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优势,我们将结合旅游体验、旅游商品来进一步开发我们的竹编产品市场,做好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 文正友代表:青山成金山“海雀”展翅飞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改变海雀村的命运,为了过上好日子,在文朝荣老支书的带领下,海雀人义务投工投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将全村荒山全部种树。目前,全村林地面积有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7.21%,林木价值达0万元以上,实现了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我们海雀人爱绿、植绿、护绿。每逢太阳天,我就召集村里的护林员上山巡山,主要是为了森林防火。在大家的努力下,海雀村30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成为了美丽的生态林海。 近年来,我们海雀村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我们建成了个食用菌大棚、20万羽蛋鸡养殖场、亩矮化苹果种植基地;还打造了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发展能繁母牛养殖,脱毒马铃薯种植等项目。通过这些产业,海雀村村民收入持续增加,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增收问题,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曾经“苦甲天下”的海雀,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完成了全村房屋改造,户户住上了美丽的黔西北民居;二是新建卫生室1所,配备村医1名,结束了村民无医无药的历史;三是修建了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及4平方米的生态公园,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海雀人也同城里人一样有了休闲娱乐的去处;四是完成通村、通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组连户路实现无缝对接和院坝硬化全覆盖。 年,我们全村实现了脱贫。现在海雀村家家户户都不缺吃、不缺穿了,目前海雀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2万元,村集体经济有万元,全村户人就有93辆小轿车、多辆农用车。 下一步,我们在继续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民宿、农家乐和农特产品。 此外,我们还将引进龙头企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发展林下经济,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薛霏王远柏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田旻佳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