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凉山之变其一凉山不再凉大道进村庄

时代之变,总会留下一个个深刻的足印,记录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高原之风刮开茫茫大雾,层叠的峰林轻抚蓝天白云,成群的牛羊悠然徜徉在宽阔草地,坐标落在了乌蒙高原深处的群山之间,毕节市赫章县雉街乡大凉山村。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基层治理焕然一新,群众收入节节攀升……如今在广袤的黔西北大地,这样的村庄比比皆是,大凉山只是其中之一。可是,当回顾曾经的一类深度贫困村那场艰难的“翻身仗”,你又会觉得与众不同。

大凉山,究竟是如何“变”?

山高气寒,是为凉山。

大凉山村,就坐落在高高的凉山上,平均海拔米。

从赫章县城出发,沿着柏油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上,近两个小时车程,便到了大凉山村。

午后的秋阳暖暖地照着村子,山风轻拂,山坡上的灌木和草丛仿佛在窃窃私语,诉说着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大凉山村,村民走上了硬化路、住上了平房小楼。

69岁的苏国富老人坐在院坝里的木椅上晒着太阳,他眯着双眼,使劲咂了几口旱烟。背后是两层崭新的砖砌小楼和一幢老式木屋,收拾得干净整洁。

“现在的大凉山村变化是翻天覆地。”苏国富掏出手机,念起他写的顺口溜:幢幢楼房高高立,人民生活富有余。崭新轿车停门前,出入行走不求人……

“以前的大凉山啊,那叫一个难。”老人话锋一转,叹了口气,“最难的是路和水。”

大凉山村的孩子们在硬化了的连户路上玩耍

从苏国富的回忆讲述中,我们触摸到大凉山村过去的艰难:

18岁的苏国富第一次背洋芋到六盘水市的汪家寨去卖,一个单边40公里,天不亮出门,天漆黑还没到家,40斤洋芋卖了1块6角钱。

从临近乡镇嫁到大凉山的黄纯芬第一次来婆家,直接走哭了。

开荒种地,生态毁坏,水井里的水干了。大凉山人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水井去背,半夜三更起来排队,一个早上只能背回一桶水。

居住在山顶乌木组的群众实在受不了缺水的苦,买不起水管,就用石头打水槽接“望天水”。

通路和通水,是大凉山人世世代代的盼!

因为曾经生产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如今尽管交通设施大为改善,村民依然还有养马的习惯,用来到山坡上驮庄稼。

“年,政府给点炸材修路,吃够了不通路苦头,全村男女老少都上。”年过花甲的王德光曾任村主任,他回忆道:“几个冬春,进村的毛路打通了。第一次看见拖拉机蹦蹦跳跳开进村,全村老人孩子围着看半天。”

年,政府实施“两硬化”工程,明晃晃的水泥路伸进了大凉山。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四场硬仗”的深入实施,平坦大道连通了大凉山的家家户户。

在各级各部门大力帮扶下,大凉山修起了同心水窖,三个村民组全部通了自来水。随着生态的不断恢复,村里的水井流出了清洌的山泉。年,大凉山人终于全部用上了电。

如今的凉山不再凉,大道进村庄,特产运出山,家家住楼房,路灯明晃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谢朝政汪瑞梁

编辑惠洁

二审顾野灵

三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5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