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嘴巴,喊‘啊’”
“可以了,采样完了。谢谢配合。”
……
来自医院、医院、医院等地的医学检验人员,在贵阳八角岩、花溪、乌当振华广场等地进行核酸采集。
坚守“疫”线显担当
自贵阳发生疫情以来,医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闻令而动、分不同批次,由医院副院长魏在荣和遵义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副院长、医院检验科主任闵迅,医院检验医务人员乘坐大巴,出征赴贵阳开展核酸检测支援工作。
遵义医科大学的医务人员抵达贵阳市振华广场已经是深夜,作为检验科负责人的闵迅迅速反应,带领团队连夜为方舱实验室选点,搭起帐篷、梳理流程、联系物资,调配人员……次日凌晨3时半,前期准备工作完成。
一切准备就绪,9月5日下午2时,12万余人份标本送到。医院第一组检测队员“上阵”,对送达标本拆包消毒、编号、录入信息、送进实验室检测……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忙起来。
在贵阳疫情出现的第一时间,遵义医科大学便立即着手准备,带领医学检验科室的检验人员迅速做好工作流程、连夜进行实验物资、个人防护、人员培训、调试检测设备、实验准备等各方面的安排,做到每一个细节不能有疏漏。
“我们早一分钟得出检测结果,就能早一步对疫情控制提供更多依据,就能为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多一点帮助。”医院副院长魏在荣感慨地说,疫情环境下,一切准备都是争分夺秒。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决打赢这场战疫。
据了解,此次医院核酸采样应急梯队余名成员分组分批,为贵阳当地群众开展核酸检测上门采样工作,为推进核酸检测上门、构建当地百姓抗疫屏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让核酸采集顺利进行,魏在荣副院长、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陶明定期组织线上视频讨论会;特别是花果园社区采集工作特殊,魏在荣、陶明带领大家实地走访、讨论核酸采集方案,制定了内部方案——《贵阳市花果园社区入户采集核酸流程(草稿)》,力争对核酸采集全流程进行很好地把控。
来自医院的医务人员跟随5辆“火眼”移动式核酸检测车分别在花溪大学城、乌当振华广场等地开展核酸检测任务;医务人员分布在观山湖、南明区等具体点位开展核酸采集工作。
没有生而勇敢,只因选择无畏
自疫情发生以来,魏在荣、闵迅带领这10多个班次的多名工作人员,不分昼夜,自9月5日检测至9月16日,观山湖区采集人次,其中入户采集人次;南明区入户采集人次;乌当实验室检测约万人次;花溪区入户采集万人次。
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检验科是“幕后英雄”,他们与新冠病毒针锋相对,所做的实验室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的重要依据。
为了让实验室工作流程更为合理,魏在荣、闵迅等同志方案改到半夜;在他的感召下,医院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请战。
面对突发的疫情需把个人防护工作摆在首位,医院组织全科严格按照三级防护执行,进行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培训,专门制作打印了《安全手册》,反复组织培训演练;每天魏在荣、闵迅都要认真检查检验人员是否穿戴得当,嘱咐切记严格遵循操作规程,规范处理废弃物,在完成精准检测的同时,切实做好自身防护。
对于防护用品和消毒物品,魏在荣、闵迅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黄健都会提前作好筹备,大到检测设备、检测试剂,小到体温计消毒了没有、医用酒精还够不够用这些小事,他都不会轻易放过,都要牢记在心一一过问和检查,他力求做到每个细节没有疏漏,尽一切努力保证人员零感染!
医院于9月2日下午6点接到援助贵阳核酸检测任务后,院党委迅速部署,落实党员带头、强化一线引领,组织20名精干力量与赫章县其他医疗系统共50人于次日早上6点赶到贵阳,按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迅速开展核酸采集工作;9月4日凌晨1点,移动式方舱核酸检测车在八鸽岩片区贵州开放大学经调试后开始工作,核酸检测人员与社区工作者分工协作,默契配合一直在核酸检测站点工作至今,每日核酸检测量在约管,他们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完成约人次以上。9月13日,医院15名队员根据指挥部指令转战织金。
标本接收、信息核对、标本编号、核酸提取、扩增分析、结果判读、上传结果……9月3日,关岭自治县核酸检测队来到贵阳后,就开启了24小时连轴转模式。
进舱后,检测人员的注意力必须保持高度集中,小心翼翼地提取每一支标本,放入仪器进行检测,这期间不能喝水、吃饭、如厕,而防护服内又异常闷热,出舱时每一名检测人员浑身都被汗水湿透。
医院隔离病房、医院里,持续作战的一线医护人员正在日夜奋战,在最危险的地方,做最关键的战斗。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为了保障特殊时期检验科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副院长魏在荣、检验科主任闵迅一直身先士卒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方。
在魏在荣、闵迅的带领下,医院检验科全体同志克服一切困难,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用专业技能让更多的人免于感染;他们是逆行而上的勇士,努力剥开病毒的真实面目,为疫情处置提供科学、有效、有力的数据支撑。
“9月5日至9月16日,累计检测总量万管。”医院副院长魏在荣说,久坐后的腰酸、久穿防护装备的憋闷,检测人员早已习以为常。
医院医院检验科负责人闵迅介绍说:“加样的动作其实很枯燥,拧开试管盖子,加样后拧紧。有些女同事因为不断重复这个动作,大拇指都拧出了炎症,但大家还是咬牙坚持着。”
“越是任务重,越是需要我带头。”医院团队里的检测人员董泽令有着比较丰富的核酸检测工作经验,属于团队里的得力干将。
搬运物资、调配试剂、管理耗材,这是除日常核酸检测外的一项重要的后勤保障工作,李娜娜抓住报告审核间隙,争分夺秒地去协调和整理物资和试剂,保障了整个团队的有效运行。
连日的奋战,加上天气炎热,过度劳累使团队成员魏琳丹在9月3日中暑晕倒,大家劝她回去休息,但被她拒绝了。她坚定地说:“我没事,我还可以再坚持一会!”
另一位队员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黄健,既是团队里的技术骨干也是检测质量把关人。
来到贵阳支援的第二天,家人打来电话,告知他的外公因病去世。当天黄健强忍着悲痛仍然坚持值夜班,从当天下午6时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1时才结束工作。
谁说他们不是这个秋天最可爱的人呢。穿上防护服,他们是一线抗疫的“战士”,是守护大家的“大白”。脱下防护服,他们是我们的同事、邻居、朋友,是孩子思念的父母,是父母牵挂的孩子。爱+拼=赢,他们以家人之名,共同守护贵阳这座城市的温度。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与病毒狭路相逢、短兵相接,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我是党员,让我去!”
“我单身,我报名去贵阳抗疫。”
“请组织把我派到最危险的地方”
……
贵阳市核酸检测样本被迅速送到医院所在的核酸检测基地。
不舍昼夜,接力检测不间断。疫情发生以来,在遵义医科大学的方舱实验室里,多支核酸检测党员突击队夜以继日,一丝不苟完成核酸检测任务。
在从事核酸检测的同时,来自遵义医科大学的医护人员,除了进行核酸检测工作外,他们作为党群先锋志愿者服务队,当起了志愿者,开导情绪不好的群众……他们在书写下内心独白的同时,也舞动出积极乐观的心态。
每一个样本的提取和处理,都是与新冠病毒的“近身搏击”。
核酸采集,呼吸之间就可能感染病毒。半个多月来,来自我省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各支核酸采样队逆行而上,聚光成炬。
一个个不眠夜,他们竭尽全力,毫不畏惧,与病毒抗衡较量。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诠释着使命至上的忠诚担当。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书写着生命至上的战“疫”答卷。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表达着责任至上的坚定信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杏
编辑韦依
二审刘娟
三审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