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贵州省委老干部局聚焦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立足“缺钱少米”的自身实际,着力在贫困地区创建“先锋黔老”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汇聚起来,服务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独特功效,更为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贵州省委老干局组织老专家在赫章县开展核桃培训。赫章县委老干局供图
如何在原来基础上做得更好?
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坚持把最珍贵的“智力”用在攻坚上,把最宝贵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建立29块“先锋黔老”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实现资源组合最优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是改变普遍撒网,集中攻克一地。不再“深入农村看一看,哪里需要都可干”,逐个攻克贫困堡垒,建立稳固“根据地”,以93地区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赫章县扬辉高效农业蔬菜示范基地、纳雍县鬃岭镇凉池茶叶种植示范基地、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剑河县磻溪水镇本地花香猪养殖示范基地等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根据地”,做出成效示范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实现一花引来百花开,千家万户富起来。
安顺西秀区顺河区蔬菜示范基地。安顺市委老干局供图
二是改变分散布局,集中资源攻坚。不再“组织力量到处转,见到困难随处帮”,“攥紧拳头”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于一点,打贫困“歼灭战”。坚持汇集“银发”资源,以省政协原主席、省关工委主任王正福为“总指挥”,由29名老干部任各地“分指挥”,组织多名退休“精兵强将”决战贫困。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著名蔬菜专家李桂莲为科技“总参谋”,由29名老专家牵头组成人的首席专家服务团,针对基地产业需求攻克科研难点。坚持汇聚财力资源,省委老干部局举全局之力累计投入万元,由县(市、区)老干部门统筹管理专项资金,基地根据项目预算逐项审核报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撬动大量各类资金投入,带动建设资本“几何级数增长”。
三是改变直接“输血”,集中智慧“造血”。不再“下到基层走一圈,见到困难撒点钱”,综合提升群众致富本领。
助力百姓的脑袋“富起来”,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引导贫困群众破除“这怕、那怕,就是不怕穷”的落后观念,“胆子更大一点,步子迈得更快一点”。围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持续加强人才培养,每年投入万元开展科技培训多期,培训科技骨干和致富带头人5万人次;助力集体资源“活起来”,积极实施“三变”改革,持续指导建立公司和合作社等经济组织29个,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助力产业结构“优起来”,组织老专家深入论证土壤、气候等条件,研判市场需求,持续指导调整“冬种小麦油菜,夏种玉米高粱”的单一模式,大力发展蔬菜、茶、食用菌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助力党支部“强起来”,持续指导基层党建,配齐配强领导班子,选好产业带头人,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政治理论、政策水平,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一块“先锋黔老”示范地,带动一方致富、千万个家庭告别贫困,产生了良好效益。
安顺西秀区顺河区无筋豆基地全景。安顺市委老干局供图
一是架起了一座党与人民心连心的坚固桥梁。基层党支部的威信高了,领导力强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如普定县化新村科技服务示范基地所在党支部,先后评为省、市、县三级“先进基层党支部”,山东、上海等地前来考察学习。又如从江县高华瑶族栽培推广示范基地所在党支部被中共黔东南州委评为“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赵成义被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该村村民赵成清说:“村党支部班子能力强,相信村委,相信村干部,听他们安排不会错。”
二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29块示范地调整种植面积亩,“产业带动”户、人就业,带动贫困户户、人脱贫。如剑河县磻溪水镇本地花香猪养殖示范基地,年纯收入万元,总资产增值1万元,带动周边5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负责人张秋凤被《贵州日报》称为“养猪女将”。又如西秀区顺河村蔬菜示范基地,之前该村百姓不种菜,人均年收入1多元。如今,老百姓有入股分红、务工收入,人均年收入0多元,实现了从“买菜吃”到“卖菜富”的蜕变。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当地群众有了市场观念,知道土地流转、抱团经营、时间差价格战,群众致富本领普遍提升,外出人员逐渐回乡创业,孩子的成长有父母陪伴,老人的晚年有儿孙孝敬,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绘就了一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画卷。正因如此,省委老干部局今年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9块示范地带动全省各地建设块产业基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今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贵州省“五老”指导农村产业发展的先进事迹,毕节市七星关区聚沣经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勇接受采访时说:“老专家经常到基地来指导,介绍了10多个品种,以前每亩葡萄产量斤,现在每亩斤,经济价值比以前高多了。”(夏禹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