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仅此一座苗王庙据说是祭祀苗族祖先蚩

苗王庙中国仅此一座,而据研究认为这个“苗王”就是苗族鼎鼎大名的祖先:蚩尤大帝。而苗族也常常用“苗王出世”来号召起义,振臂一呼,千里苗疆莫不响应……

苗王庙独一无二

史书方志记载苗族“其俗重巫鬼”。从现在是田野调查来看,苗族也像一个“上古祭师之族”,信仰的神灵特别多,祖先、大自然各种生物、现象都有众多的祭祀。但是,最诡异之处却是如今苗族居住区,走遍几个省都没有发现任何祭祀苗族神灵的庙宇。

对比汉族来说,官方的佛教、道教供奉祭祀神灵的庙宇遍布中国各地,地方性的信仰比如北方汉族各地的各种奶奶信仰,南方地区的妈祖信仰,都建立了很多庙宇。再小一点点的,比如汉族社会各地的城隍、土地公,也有城市或村社集体的庙宇。

苗族一千多万人,信仰的神灵又这么多,历史又这么久远,怎么就没有一个祭祀苗族神灵的庙宇呢?

真的奇怪。

却只有一个例外:苗王庙。有图有真相,就是这么霸道的名字。苗王宫,也叫苗王庙。苗王庙,苗族独一庙。苗族唯一的庙宇祭祀的对象居然是一个苗王。

苗王庙里的苗王雕像

如何成为“苗王”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当王是非常困难的。要么是开朝的皇帝分封的诸侯是你老爹,那你可以继承王位。对于一般平民,尤其是帝国统治区内的少数民族,那就只剩一种成为王的办法了:造反。

造反事业风险比较大,一般抓住就是千刀万剐再诛x族。六百多年前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先后造反称王就来了一个“三王杀”,最后朱元璋干掉一切对手,打怪升级成功,才由王而皇,建了大明国。

一次正确的造反创业活动,要抵御住帝国朝廷中央的百万大军,更要和同时称王的其他造反创业集团对抗。造反难,难于上青天!

全副武装的苗族武士高山苗寨

所以,自古以来能称为苗王的,尤其是最近千年之内的,一般都是下场比较惨的,因为全部都失败了。

举旗造反,自立为王,自立山头,风险很大。所以一般很少人敢这么干,基本上就是衣食无着灾荒连年的年代才有人起来造反。造反的目标也很简单:找一口活命粮。号召的口号一般就是“苗王出世”。

实践路径也很简单: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把大地主的钱财粮食和土地拿来大家分了;节流就是自立创业,不再向帝国上交赋税留着自用,不再派遣劳动力去做徭役,专业打仗或生产。

但是朝廷是万万不能忍受的。朱元璋建立的明国就对苗族的造反创业事业很反对,见一个灭一个。

较大的起义比如:

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年):贵州黄平苗族韦同烈起义。

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年):湖南城步苗族李天保起义。

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年):贵阳高坡苗族干把珠起义。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年):湖南武冈苗族李再万起义。

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公元年):贵州松桃苗族龙西波(龙许保)起义。

清朝最大的有三次: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年):贵州榕江苗族包利红银起义。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公元年):贵州湖南苗族石柳邓、吴八月起义。

清文宗咸丰五年(公元年):贵州台江苗族张秀眉在黔东南起义。

清文宗咸丰五年(公元年):贵州赫章苗族陶新春在黔西北起义。

最后全告失败,所有起义者除了投降或者变成带路党的,其他的都被斩杀了。起义地区大多被屠戮,严重的地区“经此草剃,十室九空”,“十存一二”。所以说,造反很危险,苗王不好当。

在这样的帝国环境里,苗族起义频繁的年代,居然能在帝国控制严密的县城边上修建一座苗王宫,并且保存下来,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苗王庙的古代文献记载

苗王庙在今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县城西榕江一中旁边(旧称卧龙岗)。距今二百八十多年的包利红银即是榕江人。

根据民国三十二年(年)编纂的《榕江县乡土教材》记载,那个年代的八旬老人都没有见过苗王庙是何时修建。苗王庙推测至少是清朝同治以前建立的。

“苗王庙,原为悬山顶、三面封砖墙的木结构建筑。高8米、通面宽10米、进深7米。建于高约一米的台基上,坐西南朝东北,为四排三间,正间供有苗王塑像和两个苗民塑像,苗王居中,二苗民分立左右,一个扛火枪,一个吹牛角。”

当然有人会说苗族怎么那么早会用火枪?顺便抖个历史,根据清朝的官方志书《黎平府志》《古州厅志》记载,在康熙年间苗族就已经大量使用火铳。另外再抖一下:榕江在清朝叫古州,古州归黎平府辖制。

苗王庙门口在过去曾经有一个芦笙坪,周围苗族每年要这里烧香、跳芦笙。在民国时期榕江县城的城隍庙、土地庙全被拆毁,只有苗王庙因为人民爱护而独存。直到文革、“破四旧”,苗王庙终于还是保不住了。

所以现在图片上看到的冷冷清清破破烂烂的小庙是在此之后潦草复建的。而芦笙坪也没有了,笙歌绝灭。

假如今天还有人要去看苗王庙,我是不建议去的,冷冷清清香火不继,到处是灰尘和破烂如此不堪入目。我建议到隔壁的九子娘娘那里去看看,去求子的香火倒是十分旺盛的。

在一个艰难的时代苗族修建了一座不可思议的庙宇来盛放自己的寄托,却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忘记了那里的灰尘已经有多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