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民俗彝族铃铛舞

白癜风诊疗学术高峰论坛 http://pf.39.net/bdfyy/qsnbdf/170423/5327542.html

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支系繁杂的少数民族之一。我国彝族现有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

贵州的彝族人口集中分布于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彝文典籍内容丰富,卷帙浩繁,总括历史、宗教、哲学、神话、诗文、历法、艺术、医药等各方面。

彝族“铃铛舞”起源于彝族祭祀文化,是彝族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铃铛舞”队员通过唱祭歌,跳祭舞,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起到慰藉祖灵、沟通神灵的作用“铃铛舞”主要流传在贵州乌蒙山区的彝族聚居区,尤其在贵州省毕节市的赫章县、威宁县等地区较为普遍。

彝族“铃铛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它凸现了当地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独特的习俗、历史和对幸福的憧憬,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性格特征,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年铃铛舞作为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传统文化品牌在省外参加比赛,获第七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高奖——山花奖。同年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铃铛舞”的舞蹈动作,反应了战争年代,人们历经征战、艰难前行等生活场景,在舞蹈中,脚下的动作较少,手上的较多,这与“铃铛舞”的历史起源有着很大的关系,“铃铛舞”起源于彝族战争年代,那时候的彝族先民,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人们都是骑在马背上作战,所以,当这种战状舞由马背上演绎到陆地的时候,脚步依然遵循了骑在马背上的状态,脚步主要是配合手部和身体的协调性而移动;手部的动作模仿拿兵器的样子,一手拿刀、枪等,一手拿盾牌防御,所以在舞蹈动作中,两只手相互配合,一前一后,非常有协调性。

在“铃铛舞”仪式活动中,音乐贯穿着整个仪式活动,成为了仪式过程的链接和过渡作用,从仪式的开始到中间再到结束,“铃铛舞”所使用的音乐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以配合布摩的念经内容,从而使整个仪式顺利的进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