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扶贫故事从三尺讲台到第一书记赫章

我叫石高,今年35岁,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第一中学高中教师,年3月到赫章县朱明镇双营村担任第一书记。

年3月,我离开学校收拾行囊来到双营村,汽车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到达双营村村委会。

初来乍到,看着双营村的现状,我知道肩上的责任很重。一到双营村,看到全村只有三条通组路,产业等于零。但看到村民们的淳朴热情,我知道再难也要坚持。

在走访了全村各个村民小组后,我针对双营村的现状,结合“三农”问题,开出了一副“治贫”处方:“农业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农村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农民方面”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

处方有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抓药治病”。

在“治贫”的过程中,我发现产业结构调整才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双营村地势陡峭,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主要以种植低效益的农作物和烤烟为主,收入来源较少。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向土地要效益”,今年,双营村引进了一家本土企业种植亩红花、半夏、前胡等中药材,同时巩固传统产业烤烟。

驻村两年多来,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很多村民还停留在原来“小而全”的生产观念中,一些当前的思想他们接受不了。

村民聂仁军今年58岁,年近花甲的年纪不能停下来享受生活,两个儿子上高中,沉重的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我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常常到他家和他聊聊家常,询问他家的困难。

我常常告诉聂仁军,“老聂,你这么勤快,但是你做得太多了,种烤烟、养牛、煮酒,还种庄稼,最后什么都没做好,你要做精做好。”

今年,聂仁军种了3亩烤烟,养了牛,平时还自己煮酒赚一点零花钱,妻子在外务工有收入,日子也在逐渐好转。“感谢石书记对我们的帮助,就是希望两个儿子好好读书,我们什么都值得了,”

从驻村到如今已经两年多的时间,我最愧对的就是家人,特别是女儿。假期时,我把女儿接到村里,做起了专职奶爸。

现在,双营村群众全面脱贫。但我不能闲着,要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整理

编辑李贝多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