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相连,心与心碰撞。陈潮锋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做好一份工作的医者职责,还有对健康扶贫事业的热爱和对赫章人民的深厚感情。好人简介:年9月和年2月,医院副主任医师陈潮锋先后两次到贵州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帮扶期间,他扎根乌蒙山区,建队伍、提技术、建学科、促发展,倾心倾情倾力治愈患者,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由他主刀开展的人工关节手术平均可为每名患者节省3万元费用。年,陈潮锋获贵州省毕节市“优秀医师”荣誉称号。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崔小远本版摄影信息时报记者叶伟报好人说“除了广州,赫章是我待得最久的地方,就像我的第二故乡一样。在这里,我看到了东西部地区医疗条件的差异。能来这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觉得很自豪。投身于脱贫攻坚这份伟大的事业,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首次帮扶他申请再延长一个月36岁的陈潮锋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作为一名医生,能够参与健康扶贫这项伟大工程,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与重托。”年9月18日,医院领导在征询医生们是医院驻点开展对口医疗帮扶时,当时还是入党积极分子的陈潮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珠江水畔到乌蒙山区,高铁转大巴,高速转土路,单程就要9小时。虽然心里早有准备,医院了解情况后,陈潮锋还是心头一紧。地处乌蒙山区的赫章县山高坡陡,不少群众常年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骨关节磨损较大。加之山区潮湿阴冷的气候环境,髋膝骨关节病多发,致残率高。“一个病人接一个病人,总是看不完!”看着患者遭受疾病折磨,陈潮锋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发挥特长,努力帮助当地改善骨伤重症病人的医疗条件。走访、看病、做手术、带徒弟、开展培训、打造骨伤科……三个月的帮扶时间,陈潮锋主刀完成手术92例,指导完成手术余例,平均每天有两台手术甚至更多。在帮扶过程中,陈潮锋也看到了各级党员干部是如何一户户接力帮助贫困户,让贫困户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首次帮扶的期限眨眼而过,陈潮锋的赫章之行即将结束。这时,他向医院申请将帮扶时间再延长一个月。陈潮锋说,他还舍不得那么快离开,“看着病人们渴望的眼神就想再留一段时间,多做几台手术。”帮扶以来完成台高难度手术对陈潮锋而言,赫章的百姓惦记着他,而他也从未放下过赫章的百姓。年2月,他再次加入番禺帮扶赫章医疗队,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为进医院骨伤科建设,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医院医院达成共识,共建番禺-赫章中医骨伤精准扶医院·番禺楼。该项目是番禺区医疗对口帮扶赫章县的重点项目之一,于年5月20日投入试运行。医院的挂职副院长,在提升当地骨伤科技术水平的同时,陈潮锋还肩负运作、医院·番禺楼的重任。在管理上,陈潮锋加强建章立制,积极推进18项核心制度的落实;规范安全行医,加强专业理论培训及手术操作标准化学习,改善就医流程和就医体验。同时,他要求科室医生对门诊及住院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突出中医能力,坚持中西并重,大量运用中医手法进行理筋正骨处理骨伤科疾患,切实加强骨伤科重点特色科室建设。在陈潮锋的带领下,医院骨伤科从无到有,目前已有床位72张、医护人员20余人。除赫章本地患者外,还有六盘水、贵阳、镇雄等周边区域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值得一提的是,从开展帮扶工作起至年10月底,陈潮锋累计主刀完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复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高难度手术台。其中,贵州省首例1例、毕节市8例、赫章县33例及医院56例,填补了当地部分医疗技术空白。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偏远乡镇赫章县多个自然村散落在大山深处,医院对口帮扶的12家医共体卫生院最远的距离该院36公里以上,要2.5小时车程。为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帮扶工作再深化,陈潮锋每月至少两次到医共体乡镇卫生院进行教学查房、培训讲课。结合每一所乡镇卫生院的实际需求,他再进行针对性帮扶,并借助视频问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在线培训等手段,助力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提升。同时,陈潮锋沉下身子,到村里了解老百姓的病情,不定期走访贫困户。发现贫困户患病的,在县里能解决的他负责联系,积极帮助安排卫生院、中医院接诊;县里不能解决的,安排番禺专家到赫章进行手术治疗,帮助贫困户解病困,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要切实提高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单纯靠带着团队开展帮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科室带头人,我更看重的是打造一支扎根本地的专家团队。”根据科室实际,陈潮锋采取“在岗带、培训促、打造学习型科室”的方式,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和规范技术传授给科室人员。同时,他还扎实开展“师带徒”活动,用中医传统传承方式做好中医人才培训。在陈潮锋的指导和帮助下,肖勇、陈雄等科室骨干团队从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小手术成长为主治医师,能够独立做一些脊椎减压、人工关节置换等较为复杂、较高难度的骨科手术。本文来源:信息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