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均纯收入翻490倍贵州海雀村的34年

北京哪里酒渣鼻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733706.html

10月16日,华西都市报整版刊文《从“苦甲天下”到人均纯收入翻倍——贵州海雀村的34年脱贫路》,全文如下:

深一脚、浅一脚,10月11日,57岁的王光德身穿雨衣、手拿镰刀,冒着细雨行走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平均海拔多米的山林里。村里的座山头,34年来已从荒山野岭变为郁郁葱葱的山林。作为村中护林队的队长,7年来他与10名队员一道,天每日守护着这片山林。“这1.37万亩山林,是全村人赖以生存的‘宝地’,正因为有它们,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海雀人。”王光德说,“我还活着一天,就要守护它们一天。”海雀村,这个与神秘的夜郎古国遗址仅一山之隔的地方,曾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战场,常年居住的户人中,苗族居民占了绝大多数,彝族居民有55人。这里曾经“苦甲天下”,贫困程度甚至震动了中南海。而王光德守护的这片山林,见证了三代海雀人从“山秃水枯”到“山青水绿”,从“家家断炊、衣不遮体”到实现全面小康,人均纯收入34年来翻了倍。海雀村,正走出乌蒙深山,向外界伸出欢迎的双臂,融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

细雨霏霏难掩海雀村如今的新农村新面貌。

从人均33元到元森林覆盖率从5%增长到77.21%  修建了柏油路,接上了互联网,家家门口停着小汽车……逛遍海雀村每一个角落,很难想象,这里年才通上电,现在俨然已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早上6点,王光德在村口召集大家签到,然后每名队员按划分好的区域,开始巡山。

海雀村护林队队长王光德

“巡到中午回来吃饭,然后再巡山到晚上六七点,天风雨无阻。主要看护牲口,不让它们到山林里破坏幼苗,同时防止有人乱砍乱伐。”王光德很自豪,因为他们11人守护了养育口人的山林,“40多年前,村里的饮用水都是浑浊的,空气里尘土扑面,连牛吃草的地方都没有。”过去生态恶化导致的荒山穷岭,现在变成了漫山遍野的翠绿山林。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文朝荣带领村民,在第一座山头栽种下第一批苗木。因为有了这片山林,浑水变成清泉,空气变得清新,村民们连病都生得少了。年,海雀村整村脱贫。34年过去了,海雀村的荒山已栽满1.37万亩林木,经济价值高达余万元,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5%到现在的77.21%,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人均纯收入从过去的33元,增长到年初的元,翻了倍。曾经马皮做衣百日断粮村支书种树兴农带领海雀村奔小康  30多年前的海雀村什么样?“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大家几乎每天都在饿肚子,一年9个月靠吃荞麦续命,正月、二月、三月断粮,靠四处赊借粮食度日。”文朝荣的儿子、现年57岁的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回忆,村民们走路到镇上要花4个小时,住的是茅草房土坯墙,杀马取马皮来裹身权当“衣服”。

文朝荣的儿子文正友带领海雀村走向小康之路。

文正友还记得父亲当年提出的海雀村生态发展模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生活才会富足。“他说,现在从我们这一代开始种树,一代一代种下去,海雀村就有希望了。”

海雀村原村支书文朝荣生前巡山护林的照片,如今已经进了村史馆。

年,时任村支书的文朝荣决心带领村民们自立自强,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吃饱饭。“有一天,父亲召集村干部在家开村委会,商量着要做村民的工作,种地膜包谷。”文正友说,可大家都不愿意,肚皮都填不饱,谁还有心情搞科技农业。于是,文朝荣和村干部一家一家地走访、劝说,终于动员了少数村民。第二年,以前亩产斤的包谷,采用地膜技术后亩产量达-斤。这下,全村沸腾了,大家都涌向村委会,争着要种地膜包谷。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文朝荣开始将心思放在种树上。年,因为条件有限,栽种的树木很少。年,海雀村开始退耕还林。这一年,恒底区拟提拔文朝荣担任四方乡科技副乡长,经过反复思考,文朝荣放弃了提拔,回到海雀村带领村民继续种树。年,文朝荣带领村民在山上大规模种植华山松、马尾松等林木,荒山逐渐变成了青山。林木栽起来了,怎么持续发展?“我记得父亲说过:海雀村的山林要想一代一代绿下去,三分靠种,七分靠管。”文正友说,当时父亲召集全村人,在村里选了5个村民看护山林,村里每人出7斤玉米作为他们的工资。34年来,周边的山林不知发生了多少起山火,但海雀村这1.37万亩山林从未发生一起火灾。1.37万亩山林,真正成为了海雀人唇齿相依的一块“宝地”。1.37万亩山林成“致富银行”发展林下经济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文正友时常站在山林边,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我不行了,你要和村两委一起,把山林管好。山林没了,海雀村就会回到以前的苦日子。你现在当村党支部书记,比我以前当村支书的政策好。你要一心为民办事,让海雀人越过越好。”被王光德称为一片“宝地”的山林,在文正友的眼中,则是全村人现在的“致富银行”。这些年来,文正友带领全村着力发展集体产业——20万羽养鸡场,吸纳20人就业,村集体每年可分红20万元;个食用菌大棚,让19户贫困户年增收元;亩矮化苹果基地,让34户村民年增收元;引进一间服装厂,解决50人就业,每人年增收3万元。年起,国家每年为海雀村1.37万亩国储林下拨元/亩的补助,共计万元。这一年,文正友开始带领村民在林下试种中药材。“我们种过板蓝根、急性子、射干、菊花等17种中药材,成功种植4种,正在扩大种植规模。”文正友介绍,村里还将试种亩独角莲、0亩摇钱树。“独角莲经济效益可观,预计亩每年可为村里带来万元左右的收入。下一步,还要建中药材加工厂。”全村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管理模式,不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30多年来,海雀村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村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的发展之路,先后被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一家三代村干部“盘活”贫困村创新打造乡村旅游文化让海雀村融入外面的世界30多年前,文朝荣是海雀村的村支书,他的精神鼓舞着几代海雀人奋发图强。文正友是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继承父亲遗志,将海雀村引向小康之路。今年35岁的文均福,是文正友的亲侄子,现任海雀村村委会副主任,同样在脱贫攻坚等振兴海雀村的事业上拼搏奋进。文家三代人,都是村干部,为海雀村走上小康之路贡献了三代人的力量。未来的海雀村要怎么发展?文正友心里已经有一盘棋。“前几年,村里建起了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创新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紧密与基地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敲门砖’。”  文正友盘算着,“村里每年要吸引上万游客前来参观,现在的民宿仅能容纳人,我计划将它扩建到人的规模。同时,带动村民建特色农家乐,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我还想建一个农贸市场,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造条件,为村里因病致贫返贫的村民兜底。目前,村里仅有13名大学生,我想让娃娃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让他们走出去,也让他们把海雀村介绍出去,让海雀人越来越好,让海雀村越来越融入外面的世界。”

记者刘恪生伍雪梅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刘思博

编审王璐瑶韦一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