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群众所难干群众所盼毕节市住建局帮扶

北京皮肤科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毕节市住建局在赫章县德卓镇对口帮扶的沙泥村、田坝村、大营村三个贫困村顺利退出,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毕节市住建局自帮扶赫章县德卓镇以来,紧紧盯住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目标任务,强队伍,抓帮扶,细措施,稳发力,书写了脱贫攻坚的漂亮答卷。   尽锐出战锻造帮扶“尖兵”   赫章县德卓镇田坝村与威宁自治县兔街乡清风村,是千百年来隔河相望的两个村,那条日夜奔腾的拖倮河,隔出了两岸群众深深的心酸和无奈。千百年来,两岸百姓经商、探亲、上学一直依靠“溜索”悬空过河。在拖倮河上建设一座水泥桥成为两岸百姓毕生的心愿。

年9月,张培新作为毕节市住建局下派到田坝村的第一书记,刚来时就在每天走访调研中了解到这个情况,每次站在河边,看着“溜索”而来,“溜索”而去的百姓,耳边时常回想起村民说的话“这条河不知道害了多少人”,让张培新心有余悸。   为了尽快解决两岸村民的出行安全问题,张培新一边积极向局领导汇报,一边组织村组干部排查沿河的安全隐患点。毕节市住建局立即从办公经费中挤出3.5万元,村民们积极投工投劳,于年4月在原田坝村林家桥旧址修建了1米宽的便民桥。

毕节市住建局在建设便民桥的同时,积极主动向市政府领导汇报,多方协调项目,将拖倮河大桥列入项目建设。年6月,历时半年多,长10米,宽4.5米,设计荷载20吨,连接两岸的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了。千百年来隔着一条河水相望的两个县两个村庄之间终于架起了桥梁,彻底改变了原始而危险的交通出行方式。   “我们大家伙自发给这座桥起了个名字叫‘民心桥’。能把事情做到我们老百姓的心里,这才叫真正的民生工程!”村民林登祥站在“民心桥”上,颤巍巍地竖起大拇指点赞,爬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等到修桥,以后,走几步路就能到你家,咱哥俩拉呱不用喊了,见面也不用跑十多里路了,真好!”65岁的田坝村村民林登祥和河对岸村村民耿才芳站在桥上握紧双手,脸上乐开了花。“君住拖倮河南,我住拖倮河北,见面只挥手,相逢十里绕。”千百年来,拖倮河犹如一道天堑横跨在两村之间,给村民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河里的水很高,河上有一艘小木船,村民划着船能从这边到那边,所以这里又叫摆渡口。后来,溜索桥建成了,但在空中滑索太危险,特别是中小学生上学更困难。”田坝村支部书记孙大海回忆道。就这样,在河上架座桥成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梦。“也不是不想修,而是修不起。”孙大海说道:“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外面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一没钱,二没力。况且河面足有10多米宽,桥不是说修就能修的,光是资金问题就很难解决。我们两个村的支部书记也曾多次奔走协商,但都没能如愿。这次修桥,多亏了毕节市住建局的帮扶,大家都特别感激。”   在通车仪式上,两岸的少数民族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穿上节日的盛装,用载歌载舞的方式庆祝这历史性的时刻。   一支支情舞变换着不同的调子和舞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几百年来隔岸对唱情舞的日子结束了,两岸的村民们终于通过这座吊桥走到一起,用古老的彝族歌舞歌颂着共产党的恩情,传唱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如今,两个县两个村庄之间来回用不了20分钟,距离近了,村和村之间的联系也更多了。每年春节,两个村庄还联合举办了篮球比赛、情舞友谊赛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

从绕行一日到使用轮渡,再从溜索到今天的大桥,世代居住在拖倮河两岸的村民们终于把苦日子熬到了头。夕阳西下,拖倮河依然从这里奔腾而过,两岸的村庄炊烟袅袅,一座横跨河面的大桥将两个村庄连接了起来。   听,那一曲深情、豪放的情舞调又唱起来了,只见水袖飞扬、舞步铿锵……这幅五彩斑斓的两岸村民幸福新生活的画卷慢慢展开。   精准选派干部驻村帮扶,是实施精准脱贫方略的基石,是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桥梁。毕节市住建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尽锐出战”“派最能打仗的人”的要求,派强派硬驻村帮扶队伍,选派最优秀、最精干、最过硬的“精兵强将”三名党员干部组成工作队派下去,确保尽锐出战、战之能胜。   真帮实扶绣花功夫拔“穷根”   田坝村位于德卓镇西南部,群山环绕,山高坡陡,属一类贫困村,一直以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家里壮劳力农闲外出务工补贴家用,没有其他产业。   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毕节市住建局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苦苦思索。

自进入驻村帮扶的第一天起,毕节市住建局驻村干部张培新和村支两委干部白天在田间地头奔走,晚上入户走访谈心。很快,他们就摸索出了自己的“扶贫之道”: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帮扶,要把产业扶贫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连结在一起,这样才是决胜脱贫攻坚的硬路子。   翻开张培新的驻村工作记事本,写着“种桑养蚕也许可行”一句话。那是在一次走访中,与当地老辈人交谈中发现,田坝村曾经有过种桑养蚕的历史,种植效果还不错。

为了确保田坝村适宜种桑养蚕,张培新专门去其他乡镇考察种桑养蚕的项目,把不明白的地方请教了一遍又一遍,把重点在笔记本上划了一道又一道。   他还特地跑到市科技局请来了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对田坝村的土壤、气温、湿度、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考察。   当一切准备就绪,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竟然是田坝村的老党员陶兴荣。“我不同意种桑养蚕,我家几代人都是种包谷的,没有种过这么金贵的东西,我们不敢种。”陶兴荣说。   为了打消陶兴荣的担忧,张培新开着车带着他和几个党员群众去考察其他乡镇已经产生经济效益的种桑养蚕项目,耐心的给他们解释,帮他们算收入账。

看到人家的蚕宝宝圆头圆脑在吐丝,又看到丝绸、丝被等丝质成品,陶兴荣脸上漏出了笑容,他高兴地说:“这哪里是吐丝啊,简直就是吐钱。”   回来后,张培新迅速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给群众做宣传工作,送树苗,送地膜,送肥料,以党员先行先种,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利用适宜的土地全面铺开连片种植桑树90万株,余亩,覆盖农户户,其中贫困户80户。   种桑养蚕项目就此展开,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生产技术指导,村民自行种植管理。每亩种植成本元,每亩可产桑叶公斤,用于养蚕可产蚕茧公斤,每年收益在元左右。   田坝村“无中生有”成为“种桑养蚕第一村”,生动诠释了“绣花”功夫治“穷根”带来的喜人变化。   在德卓镇脱贫攻坚战场上,毕节市住建局的驻村帮扶干部,贫困村里的“新面孔”渐渐成了乡亲们喜爱的老熟人。他们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地,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燃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梦。   用心用情合力同频共振   扶贫先要扶志。驻村帮扶队员不仅要把政策、资金、项目带下村去,更需要把贫困群众的心捂热、脑更新、劲鼓足,才能让贫困户的自主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提升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1月15日傍晚,春节前夕,在德卓镇田坝村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里,三三两两村民席地而坐,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随即开始。“老乡们,上次我们坐在一起主要讲了扶贫政策、产业扶持补助标准,今天我们采取有问必答的方式再和大伙聊聊。”毕节市住建局局长严琪讲明来意。

“承包田地到期后再延长30年是个‘放心丸’,我们村种桑养蚕品牌越来越响,大家更有盼头了。”   “把产业发展好,带动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开展自主脱贫、合作社带动脱贫和国家扶贫政策相结合,大伙只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早日脱贫致富。”   驻村帮扶重在导向,关键在领导示范。毕节市住建局历任领导对驻村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对选派、管理、督导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深夜到访联系点与驻村工作队和当地干部群众开展“围炉夜话”,为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做精细、做精准。   沙泥村在德卓镇东部,地势高耸,山山相接,连绵着几十里的山路,分布着7个组户人,虽然村里早已经有了水泥通组路,但“山一家,水一家”的遍访还是给沙泥村的毕节市住建局驻村第一书记邵拥军带来了一定影响。   为了把脱贫攻坚的时间节约出来,他和村里的刘庆军商量着买了一架摩托车专用于开展扶贫工作。   “每人出了元,花4元买的新车,两个人轮着来加油。”刘庆军说,主要是方便,我们天天跑农户,路上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可以多跑几个寨子。   邵拥军说:“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真的等不起,也输不起,每天都有在打仗的紧迫感,现在必须争分夺秒,把时间用在刀尖尖上。”   “刚来的时候,村里连基本的办公场地都没有,大家挤在一个小房间办公,桌椅板凳也不够,更别谈什么发展了。”邵拥军决定依靠“娘家人”的优势,先把村里的办公阵地解决。   通过写申请,打报告,毕节市住建局利用自身“住建”的优势,引进建设部推广的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为沙泥村修建了新办公楼,并拨付沙泥村办公楼建设补助资金35万元,用于完善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和购置办公设备。   “我们的新办公楼现在有了接待老百姓办事的便民服务大厅,有了会议室,有了讲习所,还有了宿舍和洗手间,换做以前啊,想都不敢想呢。”沙泥村村主任毕孟福高兴的介绍说。   沙泥村地势高耸,湿度较高,适宜中药材半夏生长,种植半夏的历史也很悠久,所产半夏颗粒饱满、粉质含量好、外形美观,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为了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搞好“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邵拥军和村支两委商量,由党员干部带头调减低效农作物,发动群众扩大中药材半夏连片种植规模。   沙泥村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营,由县医投公司与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签订三方保底收购协议,村集体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进行规划种植、采收、加工,县医投公司负责收购,农户直接种植受益。   据介绍,每亩半夏成熟上市可收鲜品公斤,留下来年良种公斤,可制成干品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元计算,每亩可售17元,除去肥料成本元,人工费,每亩纯收入可达元。   “我们采取保底收购的方式收购半夏,有多少半夏,就有多少订单。老百姓可以选择自己种植,也可以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种植。”   村干部沈子朝最是积极,把自己家的10亩地种了,又流转了25亩地来种。   这一下就提高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种出来不怕卖不出去,有专人收购,也可交给合作社打理,沙泥村开始“划地块”搞连片种植,还有补助,全村连片种植中药材半夏多亩。   为了把村里闲散的劳动力和土地利用起来,邵拥军又帮助沙泥村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协调解决发展专项补助资金16万元,在高山山顶发展种植茶叶多亩,并从纳雍邀请茶叶师傅对沙泥茶农进行种茶炒茶培训。   年7月份,毕节市住建局的驻村干部张江与毕节市交通局的四个第一书记也自费合资5万元购买了一辆面包车,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战车”,用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他们每人凑了1万块钱,买车花了40元,剩的块钱买了交强险和商业险,五个人轮换着加油,每次加元左右,油箱加满基本可以从市区跑乡镇一个来回公里。   “买车的目的主要是节约时间,把更多时间用在工作上,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大营村第一书记张江说。   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其中一场就是易地扶贫搬迁。   说起搬迁工作,张江感触最深。他说,最难的就是做群众的搬迁工作,县城跑了一趟又一趟,嘴巴都说干了,有些群众就是不理解。   “一开始总是担心吃不好,住不惯,每天都不愿意出门,就想回老家。”说起刚搬进城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的感受,老党员文太伦直言不讳。   去年,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文太伦一家六口人从毕节市赫章县德卓镇大营村搬迁到了公里外的县城安置社区,按照政策,他家分到了个平方的大房子。   张江介绍说,文太伦是村里的老党员,也是贫困户。刚开始就是不愿搬家。   经过多次上门做工作,后来文太伦就主动找到张江,说还是想搬进城里住。“看病方便,娃娃些读书条件也好,家门口就可以进厂务工”文太伦对张江说。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张江找到社区和村干部,为他家大儿子找到了附近的加工厂就业务工,解决了一家一人的就业保障问题。   大营村在德卓镇东北部,属一般贫困村,出门就是山,水土流失严重,没有平整开阔的土地。   为抓好低效农作物调减工作,张江和村支两委商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大营组发展连片辣椒种植20亩,张江带着党员干部跑遍了农户,以每亩元的价格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又和公司签订订单收购合作协议,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种得出,卖得好。   “我本来是不想把我家那3亩多地拿出来种辣椒的,但是张书记在这里两年多,确实为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是应该支持他们村里的工作的。”周祥远对记者说。   “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感到很欣慰,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张江指着地上的艳椒说:“当它开花的时候,就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就要彻底撕掉贫穷的标签了。”   党的号召、群众的期盼,就是党员干部行动的号角。   扶贫与扶智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全市一条条通畅的农村公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村新居、一个个规模宏大的产业基地、一张张信心满满的淳朴笑脸,这一幕幕无不印证着毕节市住建局驻村帮扶工作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在毕节市住建局工作队的带动和组织下,在赫章县德卓镇累计实施帮扶项目26个,投入到位资金.16万元,积极协调落实投资万元,整顿提升了3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成为不走的工作队。   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发挥好“帮扶工作队”这支主力军,毕节市住建局不断探索实践,一个驻村全局帮扶的管理体制。工作队员的组织关系全部转到村党支部,一户一户“包死、死包”,一天不脱贫,一天不离开。完善管理制度,防止“走读式”“挂名式”帮扶,确保帮扶工作队员吃住在村、岗位在村、工作在村。   “坚持从严管理,让每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肩上有担子、心有中责任,确保蹲得住、融得进、帮得准。”毕节市住建局局长严琪如是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苏桦黄杏

通讯员孙继林徐洋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