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凉山之变其三凉山正火热振兴劲头足

时代之变,总会留下一个个深刻的足印,记录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高原之风刮开茫茫大雾,层叠的峰林轻抚蓝天白云,成群的牛羊悠然徜徉在宽阔草地,坐标落在了乌蒙高原深处的群山之间,毕节市赫章县雉街乡大凉山村。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基层治理焕然一新,群众收入节节攀升……如今在广袤的黔西北大地,这样的村庄比比皆是,大凉山只是其中之一。可是,当回顾曾经的一类深度贫困村那场艰难的“翻身仗”,你又会觉得与众不同。

大凉山,究竟是如何“变”?

摘掉贫困帽,迈上发展快车道的大凉山村愈发“火热”。

“乡村振兴就要趁热打铁。”村党支部书记陈涛说,“富口袋”和“富脑袋”要同时并举,鼓足振兴劲头。

傍晚时分,大凉山村积分兑换超市充满了欢声笑语:

“王志付家获得的‘卫生星’,可以兑换一桶食用油。”

“王德全家获得的‘上进星’,可以兑换一袋大米。”

这一幕正是大凉山村采用“党建+积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

为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大凉山村“两委”探索推进“党建+积分”模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卫生星、文明星、致富星、上进星“四星”评比,将改善民风民俗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有机结合,进一步带动群众参与建设家乡的热情,切实把“小积分”汇聚成大力量。

坐在自家院子里,苏国富老人向记者聊起大凉山村的变化。

激发内生动力,更深层次的根源在教育。“在国家‘两免一、‘9+3’免费职业教育等教育政策扶持下,这些年大凉山人越来越重视教育。”苏国富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在大山里的讲台上坚守了40多年,他扳起指头数了一下,“人的村子这些年走出了30多名大学生呢。”

“现在的大凉山,凡是有娃娃读书的人家,一定是丈夫在外务工挣钱,妻子在乡里的街上租房带娃读书。”陈涛说,大家都深知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大凉山村一角

让大凉山人信心更足的是,党委政府给发展势头正火、振兴劲头正足的大凉山村配备了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陈涛是家住邻村的养殖致富能手;村委会主任黄纯芬曾和丈夫在外闯荡多年,见多识广;在水城销售大凉山土特产的王志付放弃生意加入了带领村民发展的队伍……

今日大凉山,产业兴旺、环境宜居、乡风文明、生活美好,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高。

大凉山再也不“凉”,生活越来越红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谢朝政汪瑞梁

编辑惠洁

二审顾野灵

三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