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恒底社区卫生室外景。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新华社贵阳/昆明9月21日电王银燕是贵州省赫章县恒底村卫生室的村医,今年47岁,行医已10年。
村卫生室是一座不大的平房,只有她一位医生。恒底村是深度贫困村,有约位村民。
卫生室能测血压和血糖,有氧气袋、烤灯等设备。王银燕既是医生也当会计,还要发药和为病人输液。
8月1日这天,她看了24个病人。这天赶集,人较多。
王银燕曾经读过两年卫校,后来通过自学获得大专文凭。她是中国第一批拥有执照的乡村执业医生。
作为贫困户的签约医生,她定期到农家走访,还上门为慢性病人服务。
“村民喊我王医生。他们很好,看我走累了,给我水和洋芋吃。我不忍心吃,因为他们也很困苦。”她说。
王银燕的日常工作包括配合乡卫生院医生开展白内障、宫颈癌、儿童血红蛋白等筛查,并动员村民去乡卫生院打疫苗。
“我基本没有休息日。没病人时,自己抽空休息。过年放3天假,但如果病人打电话来,我也要出诊。”她说。
王银燕是全科医生,常见病都能看一点。对疑难重病患者,她要给出建议,医院去看。
卫生室有一间留观室,有两个输液杆、一张桌子和几张椅子。另有公共卫生室,王银燕自己做医患资料,整整齐齐码入大柜子。
“太忙了,看,手上全是茧子。我自己也会生病,就自己输液吃药。”她说。
她月收入多元。丈夫在浙江打工。她有3个孩子,一个读小学4年级,两个大专毕业后去打工。“不想让他们做医生,太辛苦了。”她说。
她最有成就感的,是疫情期间用大喇叭宣传新冠肺炎防治,为外出打工的人测体温、开证明。她说:“虽然很辛苦,但帮了别人。病人好了,自己高兴。村里癌症病人去世了,我很悲伤,感到医生也无能为力。”
村卫生室之上,是乡镇卫生院。威宁县石门乡卫生院有三层楼。一进门就能看到门诊、收费、医房等功能室,其中还有一个专门针对贫困户病人的窗口。卫生院墙上有一组照片,一个乡医带两个村医,形成14个“三人一组”的家庭签约医生团队,对口扶助14个村。
院长金佳华在这里工作18年了。他说,石门乡有2.1万多村民,乡卫生院有24名医技人员,而4年前仅有16个。“人手紧张,收支也仅勉强平衡。”
8月7日这天中午,在输液治疗室,有11个病人坐着打吊针。医院住院病人一年有人次,门诊病人今年预计可达2.5万人次。
检验室只有一个医生,名叫金显。他说业务量很多,有一个医生辞职了,正考虑再聘用一个,否则忙不过来。
医生王银燕在卫生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脱贫攻坚的对口帮扶为乡卫生院缓解了一些困难。医院来了5名医生支援。一队福建来的军队扶贫医生也在卫生院前的空坝上为村民义诊。
黄吴键副主任医师问一个病人:“老人家,哪里不舒服?”
对方说:“哪里都不舒服,身上痒。”
吴医生问:“会不会是蚊子咬?”
老人说:“我的病,我说不清楚。”
吴医生说:“先测一下血糖、血压和肝功吧。”
测后发现指标正常。几位医生商量一下又说:“全身痒,可能是神经性皮炎,建议吃中药。”
老人说:“就是草药吗?”
医生说:“是的。药费可以报销。”
老人说:“麻烦你们了。”
之后,医生们又送了这位老人一瓶止痒药水。
黄医生是4月份来扶贫的。他说,县里条件好些,到了乡村就缺医少药。这里海拔高,肺心病、肺气肿多,还有风湿病和关节炎。生育率高,妇科病也多发。
中医科在二楼。王定升中医来了6年,在医院医生的帮助下,他水平提升很快。这里有推拿、针灸、艾灸、拔罐。中医要自己开方配药,指导病人怎么用。
29岁的村民王显燕正在住院病房输液,床边有3个幼童爬动,医生帮忙安抚哭闹的孩子。她家有5个小孩,属于贫困户。丈夫打工,最近在工地受伤。她是支气管引起肺炎,已输液5天,费用七八百元,可报销90%。她说:“这个乡的医生很不错。”
金佳华说,院长、副院长都分别牵头联系10户精准扶贫户,帮他们算账,看有什么短板,帮忙解决生活困难,而不仅仅是看病。
三楼有一间扶贫办公室,墙上挂着石门乡地图,写着“脱贫攻坚作战图”。各村都用颜色标出来,黄色表示慢性病。金佳华说:“女姑村最麻烦,它最大,有多村民,难管理。”
各村病人的档案层层叠叠放在柜子里。孔令徐医生指着一摞说,这些是确保脱贫的重病人档案,其中有精神病确诊在管的73人。
乡镇这个级别的卫生院,也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贵州毕节柏杨林街道卫生院有卫生技术员37人,门诊量一天多人次。
“我们能看一般的病。急症的,先在这里急救,再转走。7月份急症转走的有多人,有心梗、脑梗、肠卒中等。”路蒲华副院长原先在团结乡卫生院工作。
29岁的李万勇毕业于遵义医学院(现为遵义医科大学),医院工作一年后来到这里。他说:“安置点的病人大都是山里来的,比较好沟通,不像城里有的病人,自己不懂医,但他会采用网络搜索引擎上的信息,试图‘教导’医生。”
他说,这里医生少,因此经验丰富很重要。“以前,我只看外科,在这里内外妇儿都看。”
墙上有两面锦旗,一面是80岁的罗永贤送的。“他的小便解不出,院长和我经常去给他换尿管。”李万勇说,由于常去社区,这里居民基本都认识。
乡医院。条件较好的是云南医院,它医院联合办医。院里也设了贫困户绿色通道,连周边县城的贫困农民也来看病。
利用扶贫资金,门诊部建起了现代化的四层楼。这是云南省少医院,硬件医院。
胡翊院长介绍,医院有医务人员人,去年门诊病人87万人次,住院8.2万人次,住院病人中危急患者占比39%、危重患者16%。
二楼的专家门诊处,医院院长正在义诊,他带来6人团队。病人排着长队。
医院远程教学中心里坐满医生,他们认真医院医生的远程授课。远程会诊中心医院进行远程疑难病讨论,屏幕上显示出颅脑的图像。
医院一天可以安排台手术,它拥有云南最大的县级重症监护室,共32个床位。
胡翊说,医生里面,大学一本以上占90%,这是一支专业扎实、团结向上、怀有梦想、行动力强的队伍。
他说:“因病致贫,是农村最大难题之一。通过医疗扶贫,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这样就好得多。”
记者王长山、王新明、李凡、林碧锋、彭韵佳、华洪立、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