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志倩,今年36岁,是毕节市赫章县珠市乡核桃村的彝族女青年,从小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我原本是一名家庭主妇,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贵州民族大学学习服装与服饰设计。学成归来后,便萌生了创业的梦想。
我学的是服装设计,为什么不把学的专业和我们彝族的传统服饰结合起来呢?当时这种想法特别强烈。对于彝族服饰文化的热情让我决定开办一家民族服装公司。 年,我贷款30万元创建了“赫章县娜咪鲁民族文化有限公司”,服装厂就这样风风火火的开办起来了。 万事开头难,就在我雄心万丈、准备大展拳脚时,我面临了创业的第二个难题,由于成本高,我们衣服定价也高,消费者不能接受衣服价格,所以衣服面临滞销的情况。
但是我依然坚持做下去,我要用我自己做的服装告诉大家,我们彝族的根在哪里、文化在哪里、服饰在哪里?我们的衣服不仅有彝族文化,还兼具当下的潮流元素,我有这种自信。 我思考怎样才能让人们既喜欢彝族服饰又能接受这个价格,所以我把由我制作的服饰带到各大活动参观展览。 在年,毕节乌蒙彝族服饰展演大赛上,我设计制作的衣服荣获多个一等奖,我也一举成名。
我乘势而上,接着签下了好几份订单,公司逐渐打开了市场,也叫响了“民族服饰”的品牌。可我越深入学习,越感到若仅靠纯手工制作,是无法将彝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服饰文化发扬光大的,更别说借此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了。 一套纯手工的彝族女装想缝制成品,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光靠一个人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成本过高。 于是,我开始了将现代服装工艺与彝族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之路。我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传统彝族服饰图案重新设计,使之既不改变原本意蕴,又适应现代化的工艺加工,成功实现了彝族传统服饰的机械化生产。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赫章县民族文化支柱产业之一,被确定为少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还成为省锦绣计划劳务培训基地。 现在,每天都有16名“绣娘”在公司内上班,平均月工资在元左右,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的同时,咪鲁民族文化有限公司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整理
编辑胥芬芳
编审杨仪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