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扶智重教育
王花燕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脱贫,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学会的牵线搭桥下,我校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形成了结对伙伴,刘校长带领我们一行人与年10月9日——12日到达三所结对学校,开展一系列教育帮扶活动。
我们一行人在出发前都做足了功课,预想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场景,生怕在送课时出现任何遗漏现象,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激动来到了赫章县,首先抵达的学校是平山镇中心小学。
这里的孩子朴实、热情,初次见到我们时,用着带贵州味的普通话向我们问好,用好奇的眼光盯着我们,甚至紧跟着我们的步伐走走停停,三三俩俩的交谈着,他们对我们充满了好奇;我们在参观校园时,其中有两个女孩跟随了我们好久,最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胆的询问:“老师,您们是从北京来的吗?”,当听到我们肯定的回答时,孩子的眼睛里充满了羡慕、希望和期待;我心暗暗的想,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讲好课,一定不辜负孩子们的期望。
经过沟通,我发现这些贫困地区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出外打工,他们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相依为命,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还需要种地维持生活,相对对孩子的监管就比较少,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全部依靠在学校的学习和自己独立完成;他们生活的视野和思想的天空非常狭小,难以走出贫困的束缚;因此,从长远来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因为智是内因,是内力和动力,而扶智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上学来让孩子们解放思想、放飞梦想,让他们意识到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贫困的办法、途径和出路,只有真正的从思想上改变,才能做到真正的脱贫。
第二天,我们走访了第二个学校兴发乡中心小学,这所学校地处海拔较高,沿路雾气蒙蒙,云雾缭绕,似入仙境;但一路也胆战心惊,因为随时感觉眼前就是悬崖峭壁,一不小心就有跌落下去的危险;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心心念念的学校,在这里我们进行了授课并和当地的教师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这里的孩子们热情满满,课间看到我在操场上布置场地,他们一窝蜂的涌过来想要帮助我,把我围在中间,似有众心捧月的感受,他们包含热情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我便使足了劲来馈赠他们最好的感受和体验。
但通过和这里的老师、同学们接触后,发现这里教师资源缺乏,有好多教师都不能专业对口,例如一位体育教师,主带数学和班主任,还兼带体育,班主任工作和数学教学,就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剩下的体育课也就是捎带完成,这样导致孩子们连最简单的队列练习,稍息和立正都不会,看到这里,我的眼里噙满了泪花,别看就是一门简单的副科体育,它不仅能让孩子们强身健体,还能让孩子们在锻炼中培养习惯和培养规则意识,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勇敢、果断的精神,但他们缺失太多,就像刘校长说的,她愿意在退休后来山区支教,我虽没有张口说出来,但也心里暗暗地决定想要这样做。
王花燕老师上课
老师听课
老师听课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财神镇中心小学,这里因为放假,我们没能见到同学们,但我们在常校长的带领下,亲自去家里看望了几位贫困的学生,给他们带去了一些铅笔、文具盒、书包、跳绳等文具。
在这里的所见所闻令我出乎意料之外,知道他们贫困,但没想到他们会这么困难;每一个家庭都有令人痛心的事情发生……不是爸爸去世了,就是妈妈不在了,独留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既要种地养家糊口,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们,看到他们,我再一次泪流满面……,他们无论处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旧在努力着,尤其在看到一名12岁的女孩佝偻着身体,驮着一个盛满玉米棒子的约有五六十斤重的大箩筐还要徒步远走几公里的情景时,我的心里很痛、很难过……
在这里,让我真正的体验到了什么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虽然生活上很困难,但这些孩子们都能做到“人穷志不穷”,他们就像一棵棵倔强的小草,在疾风劲雨中茁壮成长,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