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地方地名的命名规律
来源:镇雄史志./成欣
依自然条件,地形特征命名。这是当地最普遍的命名规律,此类名称最多。
许多地名往往带有有“山”、“水”、“岩”、“垭”、“坡”、“沟”、“坝”、“林”,举例如下:
“山”类有:“青山”、“高山”、“庙山”、“关门山”、“芒部山”等地名。
“水”类有:“水巷子”、“小河”、“郭家河”、“三滴水”、“温水”、“凉水井”、“双水井”等地。
“垭”类有:“小垭口”、“官垭口”、“杨家垭口”、“康家垭口”等地。
“坡”类有:“坡头”、“大坡上”、“对门坡”、“将军坡”、“鹿角坡”等地。
“沟”类有:“沙沟头”、“吉家沟”、“堰沟”、“木架沟”等地名。
“坝”类有:“平坝”、“田坝”、“安家坝”、“放马坝”、“毛坝”、“泥坝”等地。
“林”类有:“林口”、“柳林”、“杉林”、“长松林”、等地。
除了以上按地形地貌特征命名之外,按其他自然条件命名的也有:如“雾罩沟”,因多雾而得名。“太阳坡”’因日照时间长而得名。“对门坡”因山面向而得名,“风岩脚”因大风常吹此岩,岩石时而掉下而得名。
有一些地名据民间传说而得名。如中屯乡平村的“马蹄岩”,“系马桩”。在当地传说是神人“绿英秀才”的坐骑在岩上蹄了一个脚印,岩上凹下部分远远望去象一个“马蹄印”,此地因而得名。“系马桩”地名,有一根天然大石柱,上有一个象绳系的痕迹,故而得名。镇雄县城东北的“圆宝山”、“白人山”,据说是古代富豪让七个白人把金元宝藏在此山上,后来把这七人杀了,埋在相邻山里,不让人知道藏宝石之地,以此山得名。再看“煤灰包社”(今镇雄中屯与贵州赫章哲庄坝乡的接壤处)有一山坡,是古代镇雄州和威宁州(今贵州赫章古属威宁辖区)两州官诅咒“不长草”,此坡顶至今不生长草木,长期沙化形如“煤灰”,故在其名。此类地名举不胜举,又如我家乡地名有“银盘山”,即此山形如银盘,银子堆成山之说。“轿子山”是官轿停放之地,“献山梁子”是山神出没之地,村民长期在此山脚祭献供品而有其名。
有的地名是以某主要物体作参照物,按其方位命名的。如县城的“东正街”、“南大街”、“北门口”、“四公里”、“桥边”等地,此类地名各地都有。
有以量词组合的地名。如中屯乡的“十八亩”、“五里地”、场坝乡的“一碗水”,坪上乡原名叫“八卡”(此地古代有八个关卡而得名)。
有按物产或主要工业商品命名的地名。如“杉树”“小米多”“碗厂”“铁厂”“李子”等地。
有按商业集市命名的地名。如“街上”“牛场”“羊街”“放马坝”等地。
有按主要建筑工程、古树花木,就地取材命名的。如“堰塘”“双水井”“桥边”“九棵树”“白果”“牌坊”等地名。
有按当地居住大姓命名的。如“成家院子”“吉家沟”“庄家坝子”“吴家屯”等地。
有少数民族地名译音的。如前文所讲的“乌通山”“阿穴”“裸的宽”“哲庄”“裸家院子”“妈凶块”等地。
有记载历史,反映传统道德命名的。如“解放街”“世贵街”“中屯”“头屯”“芒部”“五德”“仁厚”“和平”等。
综上所述,镇雄地方地名的命名规律。我总结出了以上十点,当然还有其他类型,其中按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命名的最多:从各地名名称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正好是当地文化的大杂烩。探究它们,挖掘其文化意蕴,足见其丰富多彩。我们也就了解了镇雄的人文历史,就能正视现实的生存环境。
(本文摘自《镇雄县文史资料汇编》年版第页)
聚集镇雄人,服务镇雄人投稿爆料加小编